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洛桥晚望》孟郊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洛桥晚望》孟郊 古诗鉴赏
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孟郊 古诗》,突出了一个“望”字。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人写景固然是从审美出发,但是都是以情为景的精神。没有情的景是死板的。诗人写情以景物人物事件为依托,没有景的情是空洞的。从原理上说来,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过形神兼备多用于事物描写,情景交融多用于景物描写。
《洛桥晚望》孟郊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和年(806年)初,诗人随河南尹郑余庆为水路转运从事之时。孟郊名句推荐
- 棘枝风哭酸,桐叶霜颜高。
作者:孟郊:出自《秋怀十五首》
-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
作者:孟郊:出自《秋怀十五首》
-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作者:孟郊:出自《列女操/烈女操》
-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作者:孟郊:出自《列女操/烈女操》
-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作者:孟郊:出自《苦寒吟》
-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作者:孟郊:出自《苦寒吟》
-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作者:孟郊:出自《苦寒吟》
-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作者:孟郊:出自《劝学》
-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孟郊:出自《劝学》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作者:孟郊:出自《登科后》
诗词推荐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妇嘲宋代:李新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感物宋代:艾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