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渡辽水》王建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①如:动词,去。
②咸阳:古都城。
③营家:军中的长官。
④题:上奏呈请。
《渡辽水》王建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渡辽水》王建 古诗简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王建 古诗,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名句推荐
-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作者:王建:出自《辽东行》
-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作者:王建:出自《寄旧山僧》
-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作者:王建:出自《渡辽水》
-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作者:王建:出自《寄旧山僧》
-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作者:王建:出自《七夕曲》
-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作者:王建:出自《七夕曲》
-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作者:王建:出自《七夕曲》
- 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
作者:王建:出自《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
作者:王建:出自《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作者:王建:出自《田家行》
诗词推荐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妇嘲宋代:李新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