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苏轼 古诗赏析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是1074年(熙宁七年)八、九月间,苏轼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苏轼三十九岁。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志》:“浮云岭,在于潜县南二十五里。”(于潜,浙江境内的县,在临安西,位于分水港支流上。)苏轼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逾月,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1074年,京城以东因干旱闹蝗灾,“余波及于淮浙”(《上韩丞相论灾伤书》)。苏轼因捕蝗至于潜,作此二诗寄给苏辙,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
这一首着重写山行疲苦之感。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三四句纪行。苏轼久不登山,这次为了捕蝗来到这山石高峻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他正处在壮年,豪情未减,偶尔喝一杯村酒,仍觉得精力有余。此二句从生理方面的感受作一抑扬。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稳;然而,这片刻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艰险,以及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的困苦,他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这一切,涌上心来。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此二句再从心理上的感受作此一段抑扬。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抑郁不堪之情,并很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二句。
结尾紧承“人间忧患长”意,他想到此时这种疲于奔走、形同厮役的处境,忿忿然说:我真想像冯良一样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后汉书·周燮传》载:,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家里人满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苏轼用此事,也和此时山行疲苦、情绪不好有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的教训。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持身谨严的士大夫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总是比较认真的。苏轼弟兄也经常谈到这一问题。两年多以前,苏轼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诗中就说:“眼前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去未能。”说他不愿奉行新法,只是由于贪恋君恩,未能决然引去。在捕蝗事后不久,苏轼在杭州赴密州道中寄给苏辙一首《沁园春》词又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认为出仕或归隐的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此时因捕蝗疲苦这一具体事件的触发,天秤偏到那一端了。这和组诗中第一首的结尾“理蝗余”的积极态度表面上矛盾,其实不然。在苏轼的思想上,为人民利益而奔走和为了奉行新法而被人驱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两首诗的结尾各有侧重。《乌台诗案》提到“独眠林下”这四句诗时,苏轼自己解释说:“意谓新法青苗、助役等事,烦杂不可办,亦言己才力不能胜任也。”这正是苏轼的痛苦所在。王安石的变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但新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农民带来了不利。因此,不能因为苏轼不满新法就一概加以否定。这两首诗,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击,抑扬顿挫,感慨遥深,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所以特别真切动人。
苏轼名句推荐
-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作者:苏轼:出自《送贾讷倅眉》
-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作者:苏轼:出自《虢国夫人夜游图》
-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作者:苏轼:出自《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
-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
-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作者:苏轼: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
-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作者:苏轼:出自《送顿起》
-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作者:苏轼: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作者:苏轼: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诗词推荐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妇嘲宋代:李新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