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晏殊 翻译及注释
翻译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①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②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③无寐:失眠。
④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⑤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⑥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⑦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⑧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晏殊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晏殊 创作背景
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后来黄庭坚、王诜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启发而新创的词牌。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晏殊名句推荐
-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作者:晏殊:出自《少年游·重阳过后》
-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
-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
-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
-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诗词推荐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妇嘲宋代:李新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四皓图唐代: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