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王昌龄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送柴侍御》王昌龄 古诗鉴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送柴侍御》王昌龄 古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王昌龄名句推荐
-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作者:王昌龄:出自《青楼怨》
-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作者:王昌龄:出自《送狄宗亨》
-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作者:王昌龄:出自《送狄宗亨》
-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作者:王昌龄:出自《青楼曲二首》
-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作者:王昌龄:出自《青楼曲二首》
-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作者:王昌龄:出自《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作者:王昌龄:出自《送郭司仓》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作者:王昌龄:出自《塞下曲四首》
-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作者:王昌龄:出自《塞下曲四首》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作者:王昌龄:出自《长信怨》
诗词推荐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妇嘲宋代:李新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