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王维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⑴《陇西行》王维 古诗: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陇西行》王维 古诗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陇西行》王维 古诗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王维名句推荐
- 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
作者:王维:出自《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作者:王维:出自《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作者:王维:出自《送李判官赴东江》
-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作者:王维:出自《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作者:王维:出自《酬郭给事》
-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作者:王维:出自《酬郭给事》
-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作者:王维:出自《田园乐七首·其七》
- 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作者:王维:出自《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作者:王维:出自《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作者:王维:出自《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诗词推荐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妇嘲宋代:李新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