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 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间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 英译
A Stroll in Spring --Wei Zhuang
As I take a stroll in springtime,
My hair is covered with floating apricot blossoms.
Oh, whose son is he, at the yonder roadside,
That perfectly handsome young man?
I wish to marry myself to him, through life,
Even though he might ungratefully desert me,
I would not be ashamed.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 赏析
这首词不掩饰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爱自由。词意质朴大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片被风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而却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下面才一泻而出毫无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上六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
韦庄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各种进一步激化,民穷财尽、国力衰弱,战乱绵亘,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茫茫、对未来失去信心,多数人为全身远祸得过且过,上层官僚集团和豪商巨贾则征逐秦楼楚馆尽情享乐,一些知识分子也在倚红偎翠中消磨岁月,韦庄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参加春试落第,约咸通七年(866)再赴考,屡试不第,此后黄巢起义时期在南方避乱流寓很久,大半生曾到过江南及赣、湘、鄂、蜀等地,过着漂泊的生活。黄巢乱后,中原文士多往归西蜀克保偏安之局,韦庄两度入蜀,后为王建赏识,卜居成都,王建建国称帝后,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治号小康,得以余力从事于文艺,《古今词话》称:“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韦词牵涉此事者甚多。韦庄名句推荐
-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作者:韦庄:出自《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作者:韦庄:出自《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作者:韦庄:出自《谒金门·春漏促》
-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作者:韦庄:出自《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 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作者:韦庄:出自《归国遥·春欲晚》
- 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作者:韦庄:出自《归国遥·春欲晚》
-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作者:韦庄:出自《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作者:韦庄:出自《登咸阳县楼望雨》
-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作者:韦庄:出自《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作者:韦庄:出自《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诗词推荐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妇嘲宋代:李新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