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王勃 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王勃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王勃 创作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王勃名句推荐
-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作者:王勃:出自《送卢主簿》
-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作者:王勃:出自《秋江送别二首》
-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作者:王勃:出自《秋江送别二首》
-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作者:王勃:出自《落花落》
-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作者:王勃:出自《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者:王勃:出自《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作者:王勃:出自《滕王阁诗》
-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作者:王勃:出自《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作者:王勃:出自《山中》
-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王勃:出自《山中》
诗词推荐
-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宋代:徐经孙
- 戏酬正夫宋代:郑獬
- 和秦寿之题靖安栖霞观宋代:王之道
- 示德逢宋代:王安石
-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代:元稹
- 感物宋代:艾性夫
- 重访草堂宋代:汪元量
-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代:汪元量
- 四皓图唐代:贯休
- 和韩子云见寄四首宋代:吴芾
- 妇嘲宋代:李新
- 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宋代:葛立方
- 六月初九日晚大雨简文显子畅宋代:赵蕃
-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宋代:王洋
- 晚秋集晏太尉西园宋代:宋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