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水尽头记

作者: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直于沙。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容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日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西上园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昔昔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题记:这篇小品记述了水尽头一带的景色,溪、竹、花、鱼、泉以及柿子树的紫叶、丹实,都描绘得鲜明生动,如见如闻。
文章着墨最多的是泉。、渠泉役乎花竹,石泉澌澌乱流。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闯跫则伏。“卧佛无泉”,故“游者瞻卧佛辄返。”可是写鸟,只是在写泉时带上鸟声使泉声“不可骤闻”一笔。由于对泉有了多角度的特写,人们对泉已有很深的感受,所以,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便能使人对鸟展开想象,鸟的众多、鸟的欢快、鸟的繁忙等等,也在人们的眼前活灵活现了。这是作者描写景物画面的高明所在。
不同的景物有详有略,同一事的不同侧面作者同样如此。如写竹之众多、茂盛只“林林亩亩”四字,而写作的形态特征,则细腻传神地描写了枝、笋、箨、粉、梢、根鞭和孙竹,一洋一略,使竹有了丰满的形象。
作者游览所见乃春季之景物,但能突破时空,在写春花游鱼的同时,悄悄把“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村满星,夕野皆火。”这秋天的景物统一到春的画面上去,浑然一体,雕琢无痕。这也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刘侗(约 1594一约 1637),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县)人。崇须进士,于赴任吴县知县时,死于扬州。他是明末“竟陵派”的重要作家。由于追求性灵,走向“幽深孤峭”,文笔峻削奇崛,流于怪僻。他的代表作是他与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此书详记北京地区的风物习俗,为研究明代的京都留下宝贵的资料。此外,还著有《龙井崖诗》、《雉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