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六 湖广二
作者:◇武昌府东至江西九江府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里,西南至岳州府五百六十里,西至汉阳府隔江七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州四百九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一百七十里。《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汉志》:郡治西陵。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后汉因之建安中,黄祖始治沙羡。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以为行都。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晋江夏郡移治安陆县。宋又分武昌更置江夏郡治汝南,即故沙羡也,兼置郢州。齐因之。梁分置北新州寻又分北新置土、富、徊、泉、濠五州,而江夏郡如故。隋平陈,郡废,改置鄂州。炀帝初,改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干元初,仍为鄂州元和初,置鄂岳观察使治此。宝历初,又为武昌军节度,后改废不一。详州域形势。五代唐遥改武清军。南唐因之《志》云:南唐亦置武昌军于此。《宋志》曰:宋初仍名武清军。至道二年,始改鄂州。是南唐亦曰武清也。宋仍曰鄂州亦曰江夏郡、武昌军。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五年,曰武昌路。明初,改为武昌府,领州一、县九。今因之。。府扼束江、汉,襟带吴、楚。春秋时,吴、楚相攻,即有事于夏。李吉甫曰:鄂州,春秋之夏也。又谓之夏州。楚考烈王元年,秦取夏州,楚之故地,几尽入于秦矣。后汉末,始谓之夏口。盖其地通接荆、岘,江、汉合流,自古以来,为兵冲要地。刘表使黄祖守此,孙策破之,霸功始立。孙权因之,筑城夏口,建都武昌,屹为重镇。及晋人南下,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夏口。岂非以地居形胜欤?自东晋以后,谈形势者,未尝不以夏口、武昌为要会武昌,今武昌县。咸康八年,庾翼都督江荆诸州,欲自武昌移镇乐乡见松滋县。王述曰: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窬之心,不知所向。乃止。宋末,刘怀珍言于萧道成曰:夏口,兵冲要地。及齐之季,张弘策谓萧懿曰:郢州控扼荆、湘,西注汉沔。是也详见前重险夏口。盖六朝之际,上流有事,夏口为必争之所。陈末,隋秦王俊以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之师屯汉口。陈将周罗与豫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相持逾月,卒不得进也。唐之中叶,以淮、汝多虞,荆江隔远,因立军府于此,为控御之备。自是鄂渚为雄镇。南宋初,吕氏曰:武昌,江湖之冲也。西捍郢宋之郢州,今安陆府,南拒岳,西南据江陵,东南蔽九江,表里捍蔽,最为强固。又薛氏曰:武昌之地,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南北二涂,有如绳直。胡人南牧,尝出此以袭豫章,境壤易越也。张浚曰:鄂州城东通武昌樊口。昔孙权欲都武昌以拒魏者,盖以渡江而西,接连川、陕,中原声援,络绎可通耳。淳中,史卿言:鄂渚形势之地,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咸淳中,汪立信议增置重兵于此,为上流之卫。既而蒙古破宋阳逻堡,遂渡江,议所向,或欲先取蕲、黄。阿术曰:若趣下流,退无所据,上取鄂、汉,可以万全。伯颜从之。既又以鄂城襟山带江,江南要区,亟议城之。明初克平伪汉,既下武昌,荆湖南北,无敢旅拒者。地利顾不重欤?
江夏县附郭。在府治西。汉沙羡县,属江夏郡。羡,音夷。孙吴初,为郡治,后属武昌郡,寻省。晋太康初,复置,仍属武昌郡。太元二年,省入沙阳县,寻改置汝南县。刘宋以汝南为江夏郡治。梁、陈因之。隋改置江夏县,鄂州治焉。大业初,又为江夏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十三里。
○沙羡城在府治西南。汉县也。晋末,废入汝南县。《晋志》:沙羡有夏口。今夏口城,在城之西、黄鹄山之东北,对岸则入沔津,即沙羡旧地矣。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黄祖,军至沙羡,大破祖兵。十四年,孙权筑夏口城,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晋太元八年,桓冲表其兄子石民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刘宋孝建初,立郢州治此,因曰郢城。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至夏口,以郢城弱小,不足攻。其党宗俨之劝攻之,臧寅谓郢城兵虽少而地险,攻守势异,非旬日可拔。若不时举,挫锐损威。今顺流长驱,计日可捷。既倾根本,郢城岂能自固?攸之将从其计。会柳世隆守郢城,多方挑战。攸之改计攻城,不能克,至于丧败。姚思廉曰:郢城北门曰仓门,带江阻险,隋鄂州亦治此。又置江夏县于郭内,今郡城,相传即孙吴故址,本在黄鹤山上,唐宝历初,牛僧孺帅武昌,始改筑之。宋皇中,亦尝修筑。洪武四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增修。嘉靖十四年,又复修治,环城为濠,西即大江也。有门九:东二门,曰大东、小东;西二门,曰竹、平湖;南三门:曰汉阳、保安、新南;北二门:曰望泽、早埠。嘉靖中,更大东曰宾阳,小东曰忠孝,竹曰文昌,新南曰中和,望泽曰望山,早埠曰武胜。城周二十里有奇。曹公城府东北二里。梁武起义兵,遣曹景宗筑曲水城,又使王世兴顿故曲水城以攻郢城。胡氏曰:曲水故城,盖宋齐时郢府官僚祓禊之地。○万人敌城,在黄鹄山上,宋建炎间,草寇犯城,郡守命万人登其上,以强弩射却之,因名。又子城,在府治东南,上有焦度楼。宋末,沈攸之举兵,至夏口,度据城拒却之,故以名楼。
汝南城在府西南六十里之涂口。沈约曰:晋末,汝南郡流民流寓夏口,因立为县,非实土也。沙羡县废,遂为汝南实土。《志》云:汝南,晋咸和中置。《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矣。萧梁末,西魏置戍守于此。邵陵王纶为侯景将任约所败,欲西入定州,不果。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纶故吏也,开门纳之。既而纶将自汝南图安陆,魏遣杨忠驰救安陆,袭陷汝南,杀纶。隋初,县废。定州,见麻城县蒙笼城。○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在城西南,峭峙江口,与大别对。祝穆曰:黄鹤山,在江夏县东九里。近县西北二里,有黄鹤矶。《水经注》:黄鹤山东北对夏口城,黄鹄矶直鹦鹉州之下尾,今山起城东而达于西南隅,山形蜿蜒,俗名蛇山。山阴有费洞。任曰:荀环,字叔玮,升仙于此。非费文也。昔因山为城,即今万人敌城及子城矣。《志》曰: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鹄矶也。又高冠山,在城东南。明初,太祖围武昌,城东有高冠山,俯瞰城中,伪汉兵屯戍于此。傅友德一鼓拔之,武昌遂下。《郡志》今县治东南五里有高观山,或曰即黄鹤山之东垂也。又凤凰山,在郡治北二里。吴黄龙初,有凤凰见此,因名。城南五里有梅亭山,太祖征楚,尝驻节其上。
洪山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唐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又夜泊山,在城南三十里。明初,太祖围武昌,其党张必先以潭岳兵来援。至夜婆山,常遇春击败之,即夜泊山也。又南二十里为九峰山,有九峰并峙。梁城山在城东北十六里。《志》云: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又烽火山,在府东北四十里。萧梁末,北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来逼江夏。梁将侯拒之,屯兵于此。烽火相应,因名。《志》云:上有烽火城。冶唐山府东南三十里。相传晋、宋时因山置冶处。又东南十里为八分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八分院。《建康录》云: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图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谓此山也。○大观山,在府东南五十里。有千岩万壑之胜,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又江夏山,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山峦重迭,本名峡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赤壁山城东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矶。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详见嘉鱼县。又惊矶山,在城东南九十二里。其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因名。○金城山,在城东南二百里。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者也。
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又东三十里江北岸,即黄州之阳逻镇矣。宋端平中,黄陂县侨理于此。咸淳十年,蒙古将阿术犯鄂州,由青山矶渡江。今有青山巡司。《志》云:青山对岸为五通口,水道通黄陂、孝感县。○大江在府城西。其上流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嘉鱼县西境,东北流历大、小二军山,至城西而与沔水会,又北折而东,经武昌县北而入兴国州界。《志》云:大江经江夏县城西,一名夏口浦。齐永元二年,萧衍等举兵荆雍,东昏侯使薛元嗣等将兵运粮百四十船,送郢州刺史张冲,使拒西师。元嗣等疑冲不进,屯夏口浦,闻西师将至,乃相率入郢城。梁大宝二年,侯景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相持于西阳。时绎子方诸镇江夏,以文盛军在近,不设备。景闻江夏空虚,遣其将宋子仙等帅精骑由江内趣郢州,陷之。景遂因便风中江举帆,越文盛等军入江夏。文盛等皆溃走。胡氏曰:西阳至江夏百五十余里,景盖遣兵由芦州上流渡江来袭也。《郡志》:大江经县境,凡二百九十里而入武昌县界,又二百余里而入兴国州界。西阳,见黄州府。余详大川及川渎异同。
涂水府南九十里。一名金水。西北流入于大江,亦曰涂口,亦名金口。张舜民曰:金口在鄂州西南六十里。今有金口镇巡司,兼设水驿于此。又南九十里至嘉鱼县之洲镇,江行者必经之地也。
明月湖府治南二里。湖心有郭公堤。宋都统郭果筑此以防泛溢。又南湖,在城南望山门外,旧名赤栏湖,通大江。又南十余里有汤孙湖,亦流入大江。又俞家湖,在县东北五里,南抵县东南四十里之郭郑湖,西通大江。○鲁湖,在府西南八十里。南接釜头湖,西抵金口。《郡志》:釜头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又府东六十里有梁子湖,亦曰东湖。湖东北距武昌县百二十里,为分界处,周百十里,春深冬涸,东西相距止二里许云。《志》云:府境诸湖皆掌于河泊所,府东四十里有殷家浦河泊所,西北三里为长江罾纲局河泊所,与釜头诸湖皆有河泊所。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害祢衡之地。梁大宝初,湘东王绎使王僧辨帅舟师袭邵陵王纶于江夏。僧辨引军至鹦鹉洲,是也。其与洲相对者,曰新淤洲。洪武中所壅积,因名。○金沙洲,在城西南江滨,旧恃此以障大江之冲啮。今洲移江溢,堤防切焉。《志》云: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长堤外有万金堤。宋政和、绍兴间所筑也。至今赖之。
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刘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引军至夏口,泊黄金浦,将东下,柳世隆时守郢城,遣兵于西渚挑战。西渚,即鹦鹉洲西渚也。亦曰南堂西渚。盖时建射堂于渚上。齐永元末,萧衍攻郢州,遣荆州将邓元起自夏口进据南堂西渚。胡氏曰:渚在射堂之南,江渚之东。是也。又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泊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括地志》:船官浦东对黄鹄山,是也。又有南浦,在城南三里,其水出东南五十二里之景首山,西入大江。《楚辞》:送美人兮南浦。今冬涸夏盈,商贾聚泊,一名新开港。
白杨浦在府北。《志》云:在府治北十里,有白杨垒。齐永元末,梁武攻郢城,遣唐修屯兵于此。梁大宝二年,王僧辨攻侯景将宋子仙于郢城,贼困,且战且走,至白杨浦,擒之,即此。或以为即今府南八十里之白杨渡,非也。○管家套,在城南五里。弘治中,郡守陈晦修凿使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正德间,贼刘六等犯武昌,聚泊于此。今亦名陈公套。
○九里顿在城南。齐永元三年,萧衍举兵襄阳,至竟陵,前军王茂等至汉口,郢州兵拒守。衍议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使王茂、曹景宗帅众济江,与荆州萧颖胄所遣军合,以逼郢城。茂等遂济江,军于九里顿。胡氏曰:其地去郢城九里,因名。○西园,旧在鄂城西。又有东园,在城东四里东湖上。梁湘东王绎使王僧辨袭邵陵王纶于郢州,纶集麾下于西园,自仓门登舟,北出以避之。仓门,郢城北门也。涂口市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有巡司及金口驿。又金口河泊所及金口税课局、金口礚念茶引所,并置于此。
浒黄洲镇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涉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亦曰白浒镇,有巡司戍守。又府南五里有鲇鱼口镇巡司。○将台驿,在府东八里。又府东南六十里为东湖马驿。又六十里为山陂马驿,路出咸宁县,陆走湖南之通道也。《志》云:府城西平湖门外为夏口水驿。又南六十里即金口驿。
武昌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大冶县七十里,西北渡江至黄州府十里。春秋时楚封鄂王于此。秦为鄂县,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武帝封长公主于鄂邑,是也。后汉仍属江夏郡。三国吴改武昌县,置武昌郡治焉。晋太康初,别立鄂县,并隶武昌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郡,又省鄂县入武昌。唐亦为武昌县,属鄂州。宋仍旧。南渡后,升为武昌军。后又更名寿昌军。元改武昌县。今县未有城,编户三十九里。○鄂城县西南二里。本楚邑。《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秦置鄂县。汉因之。吴曰武昌。《晋志》以武昌为故东鄂,又分置鄂县,盖治此。隋复合于武昌。按:孙权于黄初元年,自公安徙鄂,改曰武昌,徙鄂县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明年,城武昌,又于武昌筑临钓台。至黄龙元年,权还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焉。孙皓甘露元年,徙都此。丞相陆凯言:武昌土地,危险脊角,非王者之都。后皓还东,留滕牧守之。晋惠帝元康初,始置江州,傅宗为刺史,治武昌。东晋初,王敦领荆州,移镇武昌。后谢尚、庾亮、庾翼、陶侃、温峤、桓温并镇此。武昌,盖江表之重地矣。○吴王城,在县治东一里。本灌婴所筑,或云孙吴故宫城遗址也。中有安乐宫,宫中有太极殿,宫前有御沟,流为牧马港,即吴王饮马处。《志》曰:县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惟西角一门,谓之临津,北临大江。晋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种柳于此。又东门有夷市,亦侃所设也。《土俗编》云:晋西阳有豫州五水蛮,侃镇武昌,作夷市于吴城东,以为交易之所,大获其利。黄石城在县东二十里,仙堂山下,相传后汉末刘勋所筑。《江表传》:刘勋走入樊口,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处也。《城邑考》云:县西五十里有梅城,居平川中,相传吴黄武中所筑。又西二十里有仵城,今皆废。○城塘废城,在县西七十里神人山下,白鹿矶上,隋末县令义大暄所置。县西有水塘,因名。
○樊山在县西三里。一名西山,一名樊冈,下为樊口。旧名袁山。《水经注》吴孙权徙鄂于袁山东,是也。又名来山。吴孙皓都武昌,出登来山是也。又名寿昌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下有寒溪,中有龙石,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即孙权与群臣会饮处。又有万松岭,山南有九曲岭,九曲岭下为吴造岘,亦曰吴王岘。昔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山盖缘江为险。吴、晋间有樊山戍,唐设樊山府,南唐亦置樊山寨,盖皆以山名。又郎亭山,在樊山南,山周十里,与樊山相接而中断,其间谓之退谷。唐干宁四年,汴将朱友恭凿山开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是也。又有避暑宫,在樊山寒溪上,相传孙吴所置。○虎头山,在县东三里,旧名凤穴山,吴黄龙初,有凤凰集此。又东二里曰石门山,有两石,对峙如门。
神人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滨江。下有白鹿矶,与黄州新生矶相对。宋开庆初,忽必烈南侵,自黄州杨逻γ横桥梁,贯铁锁,至白鹿矶,进薄鄂州,围城数月,然后解去。既而兀良合台从湖南引还,作浮桥于新生矶以济师。贾似道使夏贵以舟师攻其浮桥,至白鹿矶,仅杀其余卒百余人。
灵溪山县南百二十里。周五十里,中有寺观,皆以灵溪而名。又府南百三十里有三角山,山有数峰,皆奇秀。○虬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山阴有龙穴,后人于山下筑塘,名曰虬塘。又有马碛山,在县南百八十里,周五十里。又武昌山,在县南百九十里,极险峻,孙权都鄂,易名武昌,故以名山。其相近者曰清溪山,周四十里,涌溪出焉。
西塞山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在大冶县东北九十里。盖地介两县间,状如关塞。《图经》云: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既险且峻,横枕江,危峰对岸,长江东注,高浪飞翻。袁宏《东征赋》沿西塞之峻,是也。《风俗记》:山延连江侧,东望偏高,故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破黄祖子射处也。刘宋升明二年,柳世隆守郢城,拒沈攸之,萧赜自湓城遣军至桓敬等八军,据西塞山,为世隆声援。近山有流沂城,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于彭泽,勋走保流沂,求救于黄祖,即此。《寰宇记》:西塞山,六朝时尝设西陵县,隋初,省入武昌。安乐矶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遣其子登出兵,次于安乐,以全琮谏而止。又黄子矶在县西三江口,相传黄巢尝结寨于此滨江险要处也。又南冈,在县东之南湖上。晋太宁二年,王敦收郭璞,斩之于南冈,即此。
○大江在县北。自江夏县流入境,与黄州府分江为界。《志》云:江入县境,播为三江,过中洲,至双柳夹。又自峥嵘洲过碛矶,至大洲,为三江口。又径阳逻赤壁而至樊口。又过县北,至白田洲、杨叶洲,过兰溪,至西塞山侧之散花滩。又东即兴国州界矣。
樊港在樊山西南麓。寒溪之水,注为樊溪,亦曰袁溪,北注大江,谓之樊口。《志》云:在县西北五里。建安十三年,刘备败于当阳,用鲁肃计,自夏口进屯鄂县之樊口,是也。口北有湾,孙权尝破舟于此,名败舶湾,亦曰败舶矶。唐干宁四年,汴将朱友恭攻淮南将翟章于黄州,章南保武昌寨,友恭为浮梁于樊港,攻拔之。盖跨江为浮梁,抵樊口以拔武昌也。宋景炎二年,张德兴等举义兵,复黄州寿昌军,元将郑鼎引鄂兵拒之。至樊口,败死。陆游曰: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一统志》: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同为樊口,入于江。亦曰:长港江套有河泊所。又县西南十里有螺虾港,西六里有水门港,皆湖流通江处。
南湖县东八里。一名五丈湖。北流通江,夏则溢,冬则涸。晋陶侃镇武昌,尝作堤障之。水常不竭,鱼、蒲始繁。宋孝建初,臧质败,亡入南湖,见杀处也。今名羊栏湖,湖口亦曰五丈口。又西窒湖,在县东五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碛矶湖,北近大江,湖口有上碛矶,横绝江流,亦江滨险要处。○浮石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周八十里,中有石,常高出水面,因名。《志》云:涌溪源出清溪山,合众流而百出,经虬山下,汇流为浮石湖。又舟湖,在县西九十里。县西北百里又有炭门湖,西南百里又有马饮浆湖,又西南十五里有鸟翎湖。俱有菱、芡、蒲、鱼之利,设河泊司掌之。
峥嵘洲县西北六十里江中。晋元兴三年,刘毅等自浔阳西上,败桓玄于峥嵘洲。《水经注》:江水东过武口,又东右得李老浦,北对峥嵘洲。胡氏曰:刘毅破桓玄处,在今黄州、寿昌军之间。今洲半属黄州,亦名得胜州。武口,见黄州府黄陂县。○芦州,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一名罗洲,亦曰逻洲,又名伍洲。《舆地志》:子胥逃楚,于江上求渡,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既渡子胥,即覆舟而死。芦洲、伍洲,皆以此名。梁大宝三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文盛克武昌,军于芦洲,即此。《水经注》:汉邾县,故城南对芦洲。又县东三里江中有节度石三,亦作接渡石。相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于此。邾县,见黄州府。
杨叶洲在县东。旧《志》云:陈侯琐败周将独孤盛于此,即白田洲。又刘即γ,在县东江上。本曰流浪γ,俗讹为刘郎也。○三江口镇县西四十里。《志》云:镇左通团风,右通七矶,三江合流,延袤广阔。明初,设巡司于此。嘉靖中革。万历二年,以盗贼出没,乃设三江口营哨守,为武昌蕲黄之保障。○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其地有金牛堆,亦曰金牛冈,镇因以名。旧置公馆及巡司于此,万历初,移治县西北二十里,与三江镇相为应援。又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与江夏县接界,滨江。《志》云:县东一里有金子矶巡司,又东三十里有赤土矶巡司,今革。
华容镇在县西五十里。旧置镇于此。唐为禅林寺。县东南六十里为武昌镇,又县有鸡鸣关。《志》曰:即孙吴之东宫门。○烂泥铺,在县西,正德中,贼刘六等聚乱处。
钓台在县北门外大江中。孙权尝驻兵于此。又县有大小回,乃大江回曲处。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唐元结歌曰: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丛石横大江,人云是钓台。水石相冲击,此中为小回。是也。
嘉鱼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百八十里。汉沙羡县地。晋为沙阳县地,梁又置沙州,州旋废。隋以沙阳并入蒲圻县,后于其地置鲇渎镇。唐因之。南唐改镇为场。保大中,始升为嘉鱼县。其地有鱼岳山,取南有嘉鱼之义云。县无城,编户十二里。
○沙阳城在县北。沈约曰:晋太康初,改沙羡曰沙阳,寻复曰沙羡,而改置沙阳县。刘宋元嘉中,属巴陵郡。孝建中,仍属江夏郡。齐因之。梁置沙州治焉,州寻废。隋废沙阳入蒲圻。又有吕蒙城,在县西南八十里石头口,孙权遣蒙征零陵时所筑。《郡县志》云:蒙定荆州,于此镇守。又县东北有岳公城,宋岳武穆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
○鱼岳山在县治西北二里。一名江岛山,下有扬子洲。《水经注》以为山在大江中,误。其西北曰灌矶山,旧临大江,水灌矶石,因名。今去江一里。又百匹山,在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匹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合练口,是也。○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南宋初蕲阳贼刘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长沙,因讨平之,即此。或谓之蒲矶山,又蜀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先主会吴拒操,曾驻跸于此,因名。
九陇山县南六十里。其山有九陇四合。其西南为大崖山,与九陇相峙,悬崖峭削,古洞深。又有石头山,在县南八十里,接蒲圻县界。○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产茶。又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林木常青,亦接蒲圻县界。
赤壁山县西七十里。《元和志》: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时未置嘉鱼也。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焚曹操船处。《武昌志》:操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图经》云:赤壁,在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操诗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是矣。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大江在县西北七里。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县境,又北入江夏县界。今城东北有通江堤,明弘治、嘉靖间筑。县北又有新堤,宋政和、干道中筑。又有成公堤,一名长堤,元皇庆初,县令成宣筑。盖县北自鱼山驿至洲下夹口,地皆卑下,上流泛涨,辄与蒲圻、咸宁、江夏,均罹水患,堤防至切。明天顺以后,成公堤屡患决圮,不时修筑云。《志》曰:县北有沙阳洲,故沙阳县治也。又有龙穴洲,在沙阳洲下。刘宋景平三年,迎立文帝于江陵,黑龙跃出于此,因名。
陆水在县西七十里。亦名隽水。出岳州府巴陵县界,径通城、崇阳、蒲圻三县,至县西,入于江。其入江处谓之陆口,亦谓之蒲圻口,俗名陆溪口。后汉建安十五年,孙权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二十年,遣吕蒙等争长沙、零、桂三郡,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二十二年,鲁肃卒,蒙代为汉昌太守,亦屯陆口。二十四年,陆逊代蒙屯陆口,规取荆州之地。后吕岱亦屯于此。蜀汉章武元年,先主东征,陆逊拒之于西陵,孙权复自将屯陆口,节度诸军,是也。《水经注》:陆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巴陵,本下隽地也。或谓之渌溪。张舜民《郴行录》:嘉鱼县口舟行七十余里,至渌溪口。《南北对境图》: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侯敬港、神林港、象湖港、新打口、石头口,得渌溪口,盖即陆口矣。汉昌,见岳州府平江县。○石头水,即县西南八十里之石头口。县境诸湖,凡五十有八,多由此注大江。《志》云:石头水自岳州临湘县界发源,历蒲圻县北,经莼湖,注大江。今为石头口镇,有巡司,并设水驿于此。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志》云:有河泊所,置于罐仉山下。县东八十里又有五重湖河泊所。又致思湖在县东北八十里,黄冈湖在县西八十里,皆有河泊所司之。又黄石潭湖,在县东二十五里。{艹}湖,《志》云在县西怀仁乡。又蒲圻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艹}湖。○头陀港,在县东三十里,与东南诸湖相灌注,亦设河泊所。
○洲镇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其地回复,舟行风色不常,俗名拗洲。今洲水驿,南去县治一百五十里。又县北五里有鱼山水驿。○麻屯口,在陆口东。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其地盖相近。《水经注》:江水过陆口而东,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吴所屯也。《志》云:县东有东岭关,滨江,曰务门关。
蒲圻县府东南三百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百七十里,东至咸宁县百四十里。汉沙羡县地。孙吴赤乌九年,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始置蒲圻县,以湖畔多蒲,故名也。晋属长沙郡。刘宋元嘉中,改属巴陵郡。孝建初,改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今县城卑小,编户三十里。○蒲圻旧城在县北。《志》云:在今嘉鱼县白面山前。唐武德中,湖水溢,县圯,徙治凤山监,即今治也。又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志》云:孙权遣鲁肃征零陵时所筑。
○蒲首山在县西三十里。《志》曰:蒲圻之首山也。又县南二十五里有白石山,居众山中,独律,距山里许有岩,名白石,泉出岩中,流为白石港。《志》云:白石山北有金紫峰,峻极万仞,为蒲邑诸峰之冠。○茗山,在县北十五里,产茶。又障山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屏障,接嘉鱼县界。
南山县南十里。顶方平,谓之大湖坪。其前一峰突出。南去五里为荆泉洞,洞颇深邃,门有六泉,其最名者曰荆泉。又丰财山,在县东二里,形如覆釜。山后有洞,曰迓鼓洞,洞口阔三四尺,入洞口,构梯而下,平坦如沙洲,可容千余人,盖昔人避兵处也。又行将山,在县东北七里,下有行将洞,外窄内宽,相传黄巢乱时,土人曾避兵于此。县东北三十里,又有洪口山,两山对峙,中贯洪沟,即隽水所经也。○竹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西泉山,产竹,下有洞泉出其中,幽深莫测。又西十五里有吴城山,相传孙吴时尝筑城山下,故址尚存。
○蒲圻河在县治南。发源江西宁州之修水,合通城县之隽水,北流至崇阳,会桃溪水,折而东,又折而西,过荆港北,径治南,又东北流,复折而西北,至陆口入大江。《志》云:荆港即荆泉下流,北入钟潭。县境诸泉,亦多汇北,流入蒲圻河。今县北九十里有蒲圻长河河泊所。○新店河,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溪河,发源临湘县界,入县境,经新店市,入嘉鱼之黄冈湖,至石头口注大江。《志》云:新店镇有将军滩,中有巨石,世传孙权尝磨刀其上。
蒲圻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西良湖。源出咸宁县峻水岭,流合诸溪潭水而成湖,下流由金口入江。多生蒲苇,吴因以名县。又有盘石湖,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大罗湖,与龙坑、马蹄诸湖、皂潭、黄土潭诸水,互相灌注,入于新店河。县地卑下,西境为尤甚云。○龟坑港,在县西北八十里,县境之水,多由此通大江。○羊楼镇县西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港口水驿,在县西六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有官塘马驿。北一里曰凤山驿。
咸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兴国州二百五十里。隋为江夏县南境。唐大历二年,置永安镇。杨吴曰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县。宋景德四年,改今名。县未有城,编户十六里。○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又南三里有五轮山,上有腴田,可耕种,利甚博,一名黄茅山。又铜鼓尖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壁立,昔人避兵处也。○辋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圆曲,如车辋。其相近者又有石门山,矗立如门,行人往来其间。
莲荷岭在县西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县南五十里有峻水岭,与通山县分界。○寓仙洞,在县南三十五里。明正德中,改名九龙洞。洞门高广,中甚深杳。
○梓潭湖在县北十五里。一名咸宁湖,为邑境泉流之汇。东北流,过斧头湖,至江夏之金口入于大江。今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有西河,源出峻水岭,其别源出县潜山,至双汊,合流而注梓潭湖。又有官埠港,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三十里之长岭,西入梓潭湖。又赤土港,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株树港,西南流,合于官埠港。
○成山寨在县西五里。周回十余里,可容数千人,四壁峭峻,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铜盘堤,在县南六十里,有四门,各广二丈,蛮獠尝保聚于此。《志》云:县治西有咸宁驿,明初置。
崇阳县府南四百二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百二十里。汉长沙郡下隽县地。萧梁置上隽郡,陈置隽州。隋废,以其地入蒲圻。唐天宝二年,开山洞,置唐年县。杨吴改曰崇阳,朱梁改曰临夏,石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仍为崇阳县。今因之。县治有小石城,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唐年城在县东二里。唐县治此。朱梁初,楚将许德勋破唐将李饶等,掠上高、唐年而归,即此。上高,见江西瑞州府。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又壶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如壶口,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志》云:后汉马援征五溪蛮,至下隽,殁于壶头滩,盖即此。恐误。又东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中有龙岩龙洞。○雨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跨通山县界,有五峰笋立,一名乳山。又灵女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亦接通山县境,上有泉。又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方山县西五十里。四面皆平,瀑布悬流,岩壑甚胜,跨蒲圻、临湘二县界。其相近者曰岩头山,有二岩,一曰宝陀,一曰罗汉,俱极幽胜。山周百余里,亦北抵临湘县界。○白泉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泉流不竭。宋张咏为令,尝凿山引水以灌田。后屡修治,至今为近郭之利。
龙泉山县西南四十里。周围百余里,山有洞,可容千百人。石渠清映,名曰鲁溪,乡人号为鲁溪岩。岩前产茶甚佳,曰龙泉茶。又茱萸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层峦迭障,势若连云。○弩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吴城港水绕岩下。
龙头岩县东三十里。中有流泉,萦纡三十里,可供灌溉。又青山岩,在县南二十里,深邃莫测,有泉出石渠间。又南有紫龟岩,泉出其下,溉田数百亩。《郡志》云:紫龟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回头岭,在县东二十三里,道出通山县。县东九十里有连河岭,道出咸宁县。又有田东洞,在县东三十里,甚深广。又东二十里为白羊洞,跨通山县界,深不可穷。《志》云:县西南六十里。又有赤壁,相传周瑜战处。误也。
○隽水在县西四十里,即陆水也。自通城县流入,经县北而入蒲圻县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高视河,在县南五十里,汇山溪诸水,下流入于隽水。又太原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出江西宁州界首山,亦汇诸山溪之水,流合高视河,出青石河而入于隽水。
崇阳洪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又县西三十里有肥田港,亦曰肥田湖,其西有白泉河、龙坊河流合焉,亦注于隽水。龙头河县东北十五里,即龙头岩水也。又有荻洲河,在县西北十五里。许仙岩河,在县西北三十里许仙岩下。又柘亭河,在县北二十里,铁束河,在县西八十里,俱汇诸小水入于隽水。又长江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南十五里,又有戴家湖,通吴城港,入于隽水。《志》云:县东五里有小港。又东十里有白石港及罗兜湾,俱汇流入小港,合于隽水。○石枧陂,在县东十五里,有宋时旧址。洪武间,知县元浚伐石重修。嘉靖九年,典史徐球再修,蓄水以溉田,为民利。县东二十里曰远陂,溉田千余亩。县南二十五里曰华陂,前为史家,亦溉田数百亩。
○东关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高视山,接江西宁州界,寇盗充斥,此为扼要之所,向设官兵戍守。
通城县府西南五百里。西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百六十里。汉下隽县地。唐为唐年县地。元和中,置通城镇。宋熙宁中,始升为县。绍兴中,废为镇,旋复为县。今县有土城,编户十五里。○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五百余里,东跨江西宁州,南跨平江县界,有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因名。○锡山,在县南七里,旧产银,曰银山。又产锡。《志》云:唐初置锡山镇,后改为通城云。又九峰山,在县南一里,山有九峰。县南三里又有南山,形如屏障。
大盘山县东四十里。山岭萦纡广远,因名。又万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龙窖山,深谷巨壑,云气翁郁。又东南二十里有黄龙山,山脉与幕阜相接。○虎岩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深杳,虎穴其中。又县西十五里有白面山。
○隽水在县治北。自岳州府巴陵县流入界,经县西南,有修水自江西宁州流合焉。又东北入崇阳县界。○新安港,在县东二十里,出黄龙山,东北流,县东三十里之鲤港,县东十里之东港,俱汇流于此而入隽水。又黄沙港,在县西十里,亦合诸溪涧水,至县北十里铁束山下,入于隽水。《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分水泉,亦出黄龙山下,分二流,南流入江西武宁县界,西流入于隽水。
○长山寨在县南。南唐置此,以备潭朗。周显德二年,湖南王逵拔鄂州长山寨,是也。兴国州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江西宁州三百里,北渡江至黄州府蕲州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
江夏县附郭。在府治西。汉沙羡县,属江夏郡。羡,音夷。孙吴初,为郡治,后属武昌郡,寻省。晋太康初,复置,仍属武昌郡。太元二年,省入沙阳县,寻改置汝南县。刘宋以汝南为江夏郡治。梁、陈因之。隋改置江夏县,鄂州治焉。大业初,又为江夏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十三里。
○沙羡城在府治西南。汉县也。晋末,废入汝南县。《晋志》:沙羡有夏口。今夏口城,在城之西、黄鹄山之东北,对岸则入沔津,即沙羡旧地矣。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黄祖,军至沙羡,大破祖兵。十四年,孙权筑夏口城,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晋太元八年,桓冲表其兄子石民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刘宋孝建初,立郢州治此,因曰郢城。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至夏口,以郢城弱小,不足攻。其党宗俨之劝攻之,臧寅谓郢城兵虽少而地险,攻守势异,非旬日可拔。若不时举,挫锐损威。今顺流长驱,计日可捷。既倾根本,郢城岂能自固?攸之将从其计。会柳世隆守郢城,多方挑战。攸之改计攻城,不能克,至于丧败。姚思廉曰:郢城北门曰仓门,带江阻险,隋鄂州亦治此。又置江夏县于郭内,今郡城,相传即孙吴故址,本在黄鹤山上,唐宝历初,牛僧孺帅武昌,始改筑之。宋皇中,亦尝修筑。洪武四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增修。嘉靖十四年,又复修治,环城为濠,西即大江也。有门九:东二门,曰大东、小东;西二门,曰竹、平湖;南三门:曰汉阳、保安、新南;北二门:曰望泽、早埠。嘉靖中,更大东曰宾阳,小东曰忠孝,竹曰文昌,新南曰中和,望泽曰望山,早埠曰武胜。城周二十里有奇。曹公城府东北二里。梁武起义兵,遣曹景宗筑曲水城,又使王世兴顿故曲水城以攻郢城。胡氏曰:曲水故城,盖宋齐时郢府官僚祓禊之地。○万人敌城,在黄鹄山上,宋建炎间,草寇犯城,郡守命万人登其上,以强弩射却之,因名。又子城,在府治东南,上有焦度楼。宋末,沈攸之举兵,至夏口,度据城拒却之,故以名楼。
汝南城在府西南六十里之涂口。沈约曰:晋末,汝南郡流民流寓夏口,因立为县,非实土也。沙羡县废,遂为汝南实土。《志》云:汝南,晋咸和中置。《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矣。萧梁末,西魏置戍守于此。邵陵王纶为侯景将任约所败,欲西入定州,不果。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纶故吏也,开门纳之。既而纶将自汝南图安陆,魏遣杨忠驰救安陆,袭陷汝南,杀纶。隋初,县废。定州,见麻城县蒙笼城。○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在城西南,峭峙江口,与大别对。祝穆曰:黄鹤山,在江夏县东九里。近县西北二里,有黄鹤矶。《水经注》:黄鹤山东北对夏口城,黄鹄矶直鹦鹉州之下尾,今山起城东而达于西南隅,山形蜿蜒,俗名蛇山。山阴有费洞。任曰:荀环,字叔玮,升仙于此。非费文也。昔因山为城,即今万人敌城及子城矣。《志》曰: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鹄矶也。又高冠山,在城东南。明初,太祖围武昌,城东有高冠山,俯瞰城中,伪汉兵屯戍于此。傅友德一鼓拔之,武昌遂下。《郡志》今县治东南五里有高观山,或曰即黄鹤山之东垂也。又凤凰山,在郡治北二里。吴黄龙初,有凤凰见此,因名。城南五里有梅亭山,太祖征楚,尝驻节其上。
洪山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唐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又夜泊山,在城南三十里。明初,太祖围武昌,其党张必先以潭岳兵来援。至夜婆山,常遇春击败之,即夜泊山也。又南二十里为九峰山,有九峰并峙。梁城山在城东北十六里。《志》云: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又烽火山,在府东北四十里。萧梁末,北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来逼江夏。梁将侯拒之,屯兵于此。烽火相应,因名。《志》云:上有烽火城。冶唐山府东南三十里。相传晋、宋时因山置冶处。又东南十里为八分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八分院。《建康录》云: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图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谓此山也。○大观山,在府东南五十里。有千岩万壑之胜,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又江夏山,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山峦重迭,本名峡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赤壁山城东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矶。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详见嘉鱼县。又惊矶山,在城东南九十二里。其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因名。○金城山,在城东南二百里。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者也。
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又东三十里江北岸,即黄州之阳逻镇矣。宋端平中,黄陂县侨理于此。咸淳十年,蒙古将阿术犯鄂州,由青山矶渡江。今有青山巡司。《志》云:青山对岸为五通口,水道通黄陂、孝感县。○大江在府城西。其上流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嘉鱼县西境,东北流历大、小二军山,至城西而与沔水会,又北折而东,经武昌县北而入兴国州界。《志》云:大江经江夏县城西,一名夏口浦。齐永元二年,萧衍等举兵荆雍,东昏侯使薛元嗣等将兵运粮百四十船,送郢州刺史张冲,使拒西师。元嗣等疑冲不进,屯夏口浦,闻西师将至,乃相率入郢城。梁大宝二年,侯景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相持于西阳。时绎子方诸镇江夏,以文盛军在近,不设备。景闻江夏空虚,遣其将宋子仙等帅精骑由江内趣郢州,陷之。景遂因便风中江举帆,越文盛等军入江夏。文盛等皆溃走。胡氏曰:西阳至江夏百五十余里,景盖遣兵由芦州上流渡江来袭也。《郡志》:大江经县境,凡二百九十里而入武昌县界,又二百余里而入兴国州界。西阳,见黄州府。余详大川及川渎异同。
涂水府南九十里。一名金水。西北流入于大江,亦曰涂口,亦名金口。张舜民曰:金口在鄂州西南六十里。今有金口镇巡司,兼设水驿于此。又南九十里至嘉鱼县之洲镇,江行者必经之地也。
明月湖府治南二里。湖心有郭公堤。宋都统郭果筑此以防泛溢。又南湖,在城南望山门外,旧名赤栏湖,通大江。又南十余里有汤孙湖,亦流入大江。又俞家湖,在县东北五里,南抵县东南四十里之郭郑湖,西通大江。○鲁湖,在府西南八十里。南接釜头湖,西抵金口。《郡志》:釜头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又府东六十里有梁子湖,亦曰东湖。湖东北距武昌县百二十里,为分界处,周百十里,春深冬涸,东西相距止二里许云。《志》云:府境诸湖皆掌于河泊所,府东四十里有殷家浦河泊所,西北三里为长江罾纲局河泊所,与釜头诸湖皆有河泊所。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害祢衡之地。梁大宝初,湘东王绎使王僧辨帅舟师袭邵陵王纶于江夏。僧辨引军至鹦鹉洲,是也。其与洲相对者,曰新淤洲。洪武中所壅积,因名。○金沙洲,在城西南江滨,旧恃此以障大江之冲啮。今洲移江溢,堤防切焉。《志》云: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长堤外有万金堤。宋政和、绍兴间所筑也。至今赖之。
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刘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引军至夏口,泊黄金浦,将东下,柳世隆时守郢城,遣兵于西渚挑战。西渚,即鹦鹉洲西渚也。亦曰南堂西渚。盖时建射堂于渚上。齐永元末,萧衍攻郢州,遣荆州将邓元起自夏口进据南堂西渚。胡氏曰:渚在射堂之南,江渚之东。是也。又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泊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括地志》:船官浦东对黄鹄山,是也。又有南浦,在城南三里,其水出东南五十二里之景首山,西入大江。《楚辞》:送美人兮南浦。今冬涸夏盈,商贾聚泊,一名新开港。
白杨浦在府北。《志》云:在府治北十里,有白杨垒。齐永元末,梁武攻郢城,遣唐修屯兵于此。梁大宝二年,王僧辨攻侯景将宋子仙于郢城,贼困,且战且走,至白杨浦,擒之,即此。或以为即今府南八十里之白杨渡,非也。○管家套,在城南五里。弘治中,郡守陈晦修凿使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正德间,贼刘六等犯武昌,聚泊于此。今亦名陈公套。
○九里顿在城南。齐永元三年,萧衍举兵襄阳,至竟陵,前军王茂等至汉口,郢州兵拒守。衍议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使王茂、曹景宗帅众济江,与荆州萧颖胄所遣军合,以逼郢城。茂等遂济江,军于九里顿。胡氏曰:其地去郢城九里,因名。○西园,旧在鄂城西。又有东园,在城东四里东湖上。梁湘东王绎使王僧辨袭邵陵王纶于郢州,纶集麾下于西园,自仓门登舟,北出以避之。仓门,郢城北门也。涂口市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有巡司及金口驿。又金口河泊所及金口税课局、金口礚念茶引所,并置于此。
浒黄洲镇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涉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亦曰白浒镇,有巡司戍守。又府南五里有鲇鱼口镇巡司。○将台驿,在府东八里。又府东南六十里为东湖马驿。又六十里为山陂马驿,路出咸宁县,陆走湖南之通道也。《志》云:府城西平湖门外为夏口水驿。又南六十里即金口驿。
武昌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大冶县七十里,西北渡江至黄州府十里。春秋时楚封鄂王于此。秦为鄂县,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武帝封长公主于鄂邑,是也。后汉仍属江夏郡。三国吴改武昌县,置武昌郡治焉。晋太康初,别立鄂县,并隶武昌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郡,又省鄂县入武昌。唐亦为武昌县,属鄂州。宋仍旧。南渡后,升为武昌军。后又更名寿昌军。元改武昌县。今县未有城,编户三十九里。○鄂城县西南二里。本楚邑。《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秦置鄂县。汉因之。吴曰武昌。《晋志》以武昌为故东鄂,又分置鄂县,盖治此。隋复合于武昌。按:孙权于黄初元年,自公安徙鄂,改曰武昌,徙鄂县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明年,城武昌,又于武昌筑临钓台。至黄龙元年,权还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焉。孙皓甘露元年,徙都此。丞相陆凯言:武昌土地,危险脊角,非王者之都。后皓还东,留滕牧守之。晋惠帝元康初,始置江州,傅宗为刺史,治武昌。东晋初,王敦领荆州,移镇武昌。后谢尚、庾亮、庾翼、陶侃、温峤、桓温并镇此。武昌,盖江表之重地矣。○吴王城,在县治东一里。本灌婴所筑,或云孙吴故宫城遗址也。中有安乐宫,宫中有太极殿,宫前有御沟,流为牧马港,即吴王饮马处。《志》曰:县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惟西角一门,谓之临津,北临大江。晋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种柳于此。又东门有夷市,亦侃所设也。《土俗编》云:晋西阳有豫州五水蛮,侃镇武昌,作夷市于吴城东,以为交易之所,大获其利。黄石城在县东二十里,仙堂山下,相传后汉末刘勋所筑。《江表传》:刘勋走入樊口,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处也。《城邑考》云:县西五十里有梅城,居平川中,相传吴黄武中所筑。又西二十里有仵城,今皆废。○城塘废城,在县西七十里神人山下,白鹿矶上,隋末县令义大暄所置。县西有水塘,因名。
○樊山在县西三里。一名西山,一名樊冈,下为樊口。旧名袁山。《水经注》吴孙权徙鄂于袁山东,是也。又名来山。吴孙皓都武昌,出登来山是也。又名寿昌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下有寒溪,中有龙石,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即孙权与群臣会饮处。又有万松岭,山南有九曲岭,九曲岭下为吴造岘,亦曰吴王岘。昔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山盖缘江为险。吴、晋间有樊山戍,唐设樊山府,南唐亦置樊山寨,盖皆以山名。又郎亭山,在樊山南,山周十里,与樊山相接而中断,其间谓之退谷。唐干宁四年,汴将朱友恭凿山开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是也。又有避暑宫,在樊山寒溪上,相传孙吴所置。○虎头山,在县东三里,旧名凤穴山,吴黄龙初,有凤凰集此。又东二里曰石门山,有两石,对峙如门。
神人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滨江。下有白鹿矶,与黄州新生矶相对。宋开庆初,忽必烈南侵,自黄州杨逻γ横桥梁,贯铁锁,至白鹿矶,进薄鄂州,围城数月,然后解去。既而兀良合台从湖南引还,作浮桥于新生矶以济师。贾似道使夏贵以舟师攻其浮桥,至白鹿矶,仅杀其余卒百余人。
灵溪山县南百二十里。周五十里,中有寺观,皆以灵溪而名。又府南百三十里有三角山,山有数峰,皆奇秀。○虬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山阴有龙穴,后人于山下筑塘,名曰虬塘。又有马碛山,在县南百八十里,周五十里。又武昌山,在县南百九十里,极险峻,孙权都鄂,易名武昌,故以名山。其相近者曰清溪山,周四十里,涌溪出焉。
西塞山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在大冶县东北九十里。盖地介两县间,状如关塞。《图经》云: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既险且峻,横枕江,危峰对岸,长江东注,高浪飞翻。袁宏《东征赋》沿西塞之峻,是也。《风俗记》:山延连江侧,东望偏高,故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破黄祖子射处也。刘宋升明二年,柳世隆守郢城,拒沈攸之,萧赜自湓城遣军至桓敬等八军,据西塞山,为世隆声援。近山有流沂城,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于彭泽,勋走保流沂,求救于黄祖,即此。《寰宇记》:西塞山,六朝时尝设西陵县,隋初,省入武昌。安乐矶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遣其子登出兵,次于安乐,以全琮谏而止。又黄子矶在县西三江口,相传黄巢尝结寨于此滨江险要处也。又南冈,在县东之南湖上。晋太宁二年,王敦收郭璞,斩之于南冈,即此。
○大江在县北。自江夏县流入境,与黄州府分江为界。《志》云:江入县境,播为三江,过中洲,至双柳夹。又自峥嵘洲过碛矶,至大洲,为三江口。又径阳逻赤壁而至樊口。又过县北,至白田洲、杨叶洲,过兰溪,至西塞山侧之散花滩。又东即兴国州界矣。
樊港在樊山西南麓。寒溪之水,注为樊溪,亦曰袁溪,北注大江,谓之樊口。《志》云:在县西北五里。建安十三年,刘备败于当阳,用鲁肃计,自夏口进屯鄂县之樊口,是也。口北有湾,孙权尝破舟于此,名败舶湾,亦曰败舶矶。唐干宁四年,汴将朱友恭攻淮南将翟章于黄州,章南保武昌寨,友恭为浮梁于樊港,攻拔之。盖跨江为浮梁,抵樊口以拔武昌也。宋景炎二年,张德兴等举义兵,复黄州寿昌军,元将郑鼎引鄂兵拒之。至樊口,败死。陆游曰: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一统志》: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同为樊口,入于江。亦曰:长港江套有河泊所。又县西南十里有螺虾港,西六里有水门港,皆湖流通江处。
南湖县东八里。一名五丈湖。北流通江,夏则溢,冬则涸。晋陶侃镇武昌,尝作堤障之。水常不竭,鱼、蒲始繁。宋孝建初,臧质败,亡入南湖,见杀处也。今名羊栏湖,湖口亦曰五丈口。又西窒湖,在县东五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碛矶湖,北近大江,湖口有上碛矶,横绝江流,亦江滨险要处。○浮石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周八十里,中有石,常高出水面,因名。《志》云:涌溪源出清溪山,合众流而百出,经虬山下,汇流为浮石湖。又舟湖,在县西九十里。县西北百里又有炭门湖,西南百里又有马饮浆湖,又西南十五里有鸟翎湖。俱有菱、芡、蒲、鱼之利,设河泊司掌之。
峥嵘洲县西北六十里江中。晋元兴三年,刘毅等自浔阳西上,败桓玄于峥嵘洲。《水经注》:江水东过武口,又东右得李老浦,北对峥嵘洲。胡氏曰:刘毅破桓玄处,在今黄州、寿昌军之间。今洲半属黄州,亦名得胜州。武口,见黄州府黄陂县。○芦州,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一名罗洲,亦曰逻洲,又名伍洲。《舆地志》:子胥逃楚,于江上求渡,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既渡子胥,即覆舟而死。芦洲、伍洲,皆以此名。梁大宝三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文盛克武昌,军于芦洲,即此。《水经注》:汉邾县,故城南对芦洲。又县东三里江中有节度石三,亦作接渡石。相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于此。邾县,见黄州府。
杨叶洲在县东。旧《志》云:陈侯琐败周将独孤盛于此,即白田洲。又刘即γ,在县东江上。本曰流浪γ,俗讹为刘郎也。○三江口镇县西四十里。《志》云:镇左通团风,右通七矶,三江合流,延袤广阔。明初,设巡司于此。嘉靖中革。万历二年,以盗贼出没,乃设三江口营哨守,为武昌蕲黄之保障。○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其地有金牛堆,亦曰金牛冈,镇因以名。旧置公馆及巡司于此,万历初,移治县西北二十里,与三江镇相为应援。又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与江夏县接界,滨江。《志》云:县东一里有金子矶巡司,又东三十里有赤土矶巡司,今革。
华容镇在县西五十里。旧置镇于此。唐为禅林寺。县东南六十里为武昌镇,又县有鸡鸣关。《志》曰:即孙吴之东宫门。○烂泥铺,在县西,正德中,贼刘六等聚乱处。
钓台在县北门外大江中。孙权尝驻兵于此。又县有大小回,乃大江回曲处。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唐元结歌曰: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丛石横大江,人云是钓台。水石相冲击,此中为小回。是也。
嘉鱼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百八十里。汉沙羡县地。晋为沙阳县地,梁又置沙州,州旋废。隋以沙阳并入蒲圻县,后于其地置鲇渎镇。唐因之。南唐改镇为场。保大中,始升为嘉鱼县。其地有鱼岳山,取南有嘉鱼之义云。县无城,编户十二里。
○沙阳城在县北。沈约曰:晋太康初,改沙羡曰沙阳,寻复曰沙羡,而改置沙阳县。刘宋元嘉中,属巴陵郡。孝建中,仍属江夏郡。齐因之。梁置沙州治焉,州寻废。隋废沙阳入蒲圻。又有吕蒙城,在县西南八十里石头口,孙权遣蒙征零陵时所筑。《郡县志》云:蒙定荆州,于此镇守。又县东北有岳公城,宋岳武穆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
○鱼岳山在县治西北二里。一名江岛山,下有扬子洲。《水经注》以为山在大江中,误。其西北曰灌矶山,旧临大江,水灌矶石,因名。今去江一里。又百匹山,在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匹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合练口,是也。○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南宋初蕲阳贼刘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长沙,因讨平之,即此。或谓之蒲矶山,又蜀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先主会吴拒操,曾驻跸于此,因名。
九陇山县南六十里。其山有九陇四合。其西南为大崖山,与九陇相峙,悬崖峭削,古洞深。又有石头山,在县南八十里,接蒲圻县界。○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产茶。又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林木常青,亦接蒲圻县界。
赤壁山县西七十里。《元和志》: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时未置嘉鱼也。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焚曹操船处。《武昌志》:操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图经》云:赤壁,在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操诗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是矣。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大江在县西北七里。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县境,又北入江夏县界。今城东北有通江堤,明弘治、嘉靖间筑。县北又有新堤,宋政和、干道中筑。又有成公堤,一名长堤,元皇庆初,县令成宣筑。盖县北自鱼山驿至洲下夹口,地皆卑下,上流泛涨,辄与蒲圻、咸宁、江夏,均罹水患,堤防至切。明天顺以后,成公堤屡患决圮,不时修筑云。《志》曰:县北有沙阳洲,故沙阳县治也。又有龙穴洲,在沙阳洲下。刘宋景平三年,迎立文帝于江陵,黑龙跃出于此,因名。
陆水在县西七十里。亦名隽水。出岳州府巴陵县界,径通城、崇阳、蒲圻三县,至县西,入于江。其入江处谓之陆口,亦谓之蒲圻口,俗名陆溪口。后汉建安十五年,孙权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二十年,遣吕蒙等争长沙、零、桂三郡,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二十二年,鲁肃卒,蒙代为汉昌太守,亦屯陆口。二十四年,陆逊代蒙屯陆口,规取荆州之地。后吕岱亦屯于此。蜀汉章武元年,先主东征,陆逊拒之于西陵,孙权复自将屯陆口,节度诸军,是也。《水经注》:陆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巴陵,本下隽地也。或谓之渌溪。张舜民《郴行录》:嘉鱼县口舟行七十余里,至渌溪口。《南北对境图》: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侯敬港、神林港、象湖港、新打口、石头口,得渌溪口,盖即陆口矣。汉昌,见岳州府平江县。○石头水,即县西南八十里之石头口。县境诸湖,凡五十有八,多由此注大江。《志》云:石头水自岳州临湘县界发源,历蒲圻县北,经莼湖,注大江。今为石头口镇,有巡司,并设水驿于此。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志》云:有河泊所,置于罐仉山下。县东八十里又有五重湖河泊所。又致思湖在县东北八十里,黄冈湖在县西八十里,皆有河泊所司之。又黄石潭湖,在县东二十五里。{艹}湖,《志》云在县西怀仁乡。又蒲圻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艹}湖。○头陀港,在县东三十里,与东南诸湖相灌注,亦设河泊所。
○洲镇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其地回复,舟行风色不常,俗名拗洲。今洲水驿,南去县治一百五十里。又县北五里有鱼山水驿。○麻屯口,在陆口东。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其地盖相近。《水经注》:江水过陆口而东,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吴所屯也。《志》云:县东有东岭关,滨江,曰务门关。
蒲圻县府东南三百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百七十里,东至咸宁县百四十里。汉沙羡县地。孙吴赤乌九年,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始置蒲圻县,以湖畔多蒲,故名也。晋属长沙郡。刘宋元嘉中,改属巴陵郡。孝建初,改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今县城卑小,编户三十里。○蒲圻旧城在县北。《志》云:在今嘉鱼县白面山前。唐武德中,湖水溢,县圯,徙治凤山监,即今治也。又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志》云:孙权遣鲁肃征零陵时所筑。
○蒲首山在县西三十里。《志》曰:蒲圻之首山也。又县南二十五里有白石山,居众山中,独律,距山里许有岩,名白石,泉出岩中,流为白石港。《志》云:白石山北有金紫峰,峻极万仞,为蒲邑诸峰之冠。○茗山,在县北十五里,产茶。又障山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屏障,接嘉鱼县界。
南山县南十里。顶方平,谓之大湖坪。其前一峰突出。南去五里为荆泉洞,洞颇深邃,门有六泉,其最名者曰荆泉。又丰财山,在县东二里,形如覆釜。山后有洞,曰迓鼓洞,洞口阔三四尺,入洞口,构梯而下,平坦如沙洲,可容千余人,盖昔人避兵处也。又行将山,在县东北七里,下有行将洞,外窄内宽,相传黄巢乱时,土人曾避兵于此。县东北三十里,又有洪口山,两山对峙,中贯洪沟,即隽水所经也。○竹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西泉山,产竹,下有洞泉出其中,幽深莫测。又西十五里有吴城山,相传孙吴时尝筑城山下,故址尚存。
○蒲圻河在县治南。发源江西宁州之修水,合通城县之隽水,北流至崇阳,会桃溪水,折而东,又折而西,过荆港北,径治南,又东北流,复折而西北,至陆口入大江。《志》云:荆港即荆泉下流,北入钟潭。县境诸泉,亦多汇北,流入蒲圻河。今县北九十里有蒲圻长河河泊所。○新店河,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溪河,发源临湘县界,入县境,经新店市,入嘉鱼之黄冈湖,至石头口注大江。《志》云:新店镇有将军滩,中有巨石,世传孙权尝磨刀其上。
蒲圻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西良湖。源出咸宁县峻水岭,流合诸溪潭水而成湖,下流由金口入江。多生蒲苇,吴因以名县。又有盘石湖,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大罗湖,与龙坑、马蹄诸湖、皂潭、黄土潭诸水,互相灌注,入于新店河。县地卑下,西境为尤甚云。○龟坑港,在县西北八十里,县境之水,多由此通大江。○羊楼镇县西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港口水驿,在县西六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有官塘马驿。北一里曰凤山驿。
咸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兴国州二百五十里。隋为江夏县南境。唐大历二年,置永安镇。杨吴曰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县。宋景德四年,改今名。县未有城,编户十六里。○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又南三里有五轮山,上有腴田,可耕种,利甚博,一名黄茅山。又铜鼓尖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壁立,昔人避兵处也。○辋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圆曲,如车辋。其相近者又有石门山,矗立如门,行人往来其间。
莲荷岭在县西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县南五十里有峻水岭,与通山县分界。○寓仙洞,在县南三十五里。明正德中,改名九龙洞。洞门高广,中甚深杳。
○梓潭湖在县北十五里。一名咸宁湖,为邑境泉流之汇。东北流,过斧头湖,至江夏之金口入于大江。今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有西河,源出峻水岭,其别源出县潜山,至双汊,合流而注梓潭湖。又有官埠港,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三十里之长岭,西入梓潭湖。又赤土港,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株树港,西南流,合于官埠港。
○成山寨在县西五里。周回十余里,可容数千人,四壁峭峻,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铜盘堤,在县南六十里,有四门,各广二丈,蛮獠尝保聚于此。《志》云:县治西有咸宁驿,明初置。
崇阳县府南四百二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百二十里。汉长沙郡下隽县地。萧梁置上隽郡,陈置隽州。隋废,以其地入蒲圻。唐天宝二年,开山洞,置唐年县。杨吴改曰崇阳,朱梁改曰临夏,石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仍为崇阳县。今因之。县治有小石城,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唐年城在县东二里。唐县治此。朱梁初,楚将许德勋破唐将李饶等,掠上高、唐年而归,即此。上高,见江西瑞州府。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又壶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如壶口,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志》云:后汉马援征五溪蛮,至下隽,殁于壶头滩,盖即此。恐误。又东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中有龙岩龙洞。○雨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跨通山县界,有五峰笋立,一名乳山。又灵女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亦接通山县境,上有泉。又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方山县西五十里。四面皆平,瀑布悬流,岩壑甚胜,跨蒲圻、临湘二县界。其相近者曰岩头山,有二岩,一曰宝陀,一曰罗汉,俱极幽胜。山周百余里,亦北抵临湘县界。○白泉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泉流不竭。宋张咏为令,尝凿山引水以灌田。后屡修治,至今为近郭之利。
龙泉山县西南四十里。周围百余里,山有洞,可容千百人。石渠清映,名曰鲁溪,乡人号为鲁溪岩。岩前产茶甚佳,曰龙泉茶。又茱萸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层峦迭障,势若连云。○弩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吴城港水绕岩下。
龙头岩县东三十里。中有流泉,萦纡三十里,可供灌溉。又青山岩,在县南二十里,深邃莫测,有泉出石渠间。又南有紫龟岩,泉出其下,溉田数百亩。《郡志》云:紫龟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回头岭,在县东二十三里,道出通山县。县东九十里有连河岭,道出咸宁县。又有田东洞,在县东三十里,甚深广。又东二十里为白羊洞,跨通山县界,深不可穷。《志》云:县西南六十里。又有赤壁,相传周瑜战处。误也。
○隽水在县西四十里,即陆水也。自通城县流入,经县北而入蒲圻县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高视河,在县南五十里,汇山溪诸水,下流入于隽水。又太原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出江西宁州界首山,亦汇诸山溪之水,流合高视河,出青石河而入于隽水。
崇阳洪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又县西三十里有肥田港,亦曰肥田湖,其西有白泉河、龙坊河流合焉,亦注于隽水。龙头河县东北十五里,即龙头岩水也。又有荻洲河,在县西北十五里。许仙岩河,在县西北三十里许仙岩下。又柘亭河,在县北二十里,铁束河,在县西八十里,俱汇诸小水入于隽水。又长江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南十五里,又有戴家湖,通吴城港,入于隽水。《志》云:县东五里有小港。又东十里有白石港及罗兜湾,俱汇流入小港,合于隽水。○石枧陂,在县东十五里,有宋时旧址。洪武间,知县元浚伐石重修。嘉靖九年,典史徐球再修,蓄水以溉田,为民利。县东二十里曰远陂,溉田千余亩。县南二十五里曰华陂,前为史家,亦溉田数百亩。
○东关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高视山,接江西宁州界,寇盗充斥,此为扼要之所,向设官兵戍守。
通城县府西南五百里。西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百六十里。汉下隽县地。唐为唐年县地。元和中,置通城镇。宋熙宁中,始升为县。绍兴中,废为镇,旋复为县。今县有土城,编户十五里。○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五百余里,东跨江西宁州,南跨平江县界,有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因名。○锡山,在县南七里,旧产银,曰银山。又产锡。《志》云:唐初置锡山镇,后改为通城云。又九峰山,在县南一里,山有九峰。县南三里又有南山,形如屏障。
大盘山县东四十里。山岭萦纡广远,因名。又万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龙窖山,深谷巨壑,云气翁郁。又东南二十里有黄龙山,山脉与幕阜相接。○虎岩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深杳,虎穴其中。又县西十五里有白面山。
○隽水在县治北。自岳州府巴陵县流入界,经县西南,有修水自江西宁州流合焉。又东北入崇阳县界。○新安港,在县东二十里,出黄龙山,东北流,县东三十里之鲤港,县东十里之东港,俱汇流于此而入隽水。又黄沙港,在县西十里,亦合诸溪涧水,至县北十里铁束山下,入于隽水。《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分水泉,亦出黄龙山下,分二流,南流入江西武宁县界,西流入于隽水。
○长山寨在县南。南唐置此,以备潭朗。周显德二年,湖南王逵拔鄂州长山寨,是也。兴国州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江西宁州三百里,北渡江至黄州府蕲州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