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谈故二
作者:◎钟恭愍恩恤明景帝易储,钟恭愍公(同)、章恭毅公(纶)、廖恭敏公(庄)皆极谏。恭愍公疏先入,死杖下,被祸尤惨。至英宗复辟,特擢恭毅礼部侍郎;恭敏复官大理少卿,寻进侍郎,成化中卒,赠尚书;而恭愍止赠大理寺丞,恩恤独薄,当时亦无言之者。◎五学士
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康熙十九年庚申,乃有学士五人:内阁徐立斋(元文)、李容斋(天馥)、掌院叶讠刃庵(方蔼);而张敦复(英)以讲学内直,特升翰林院学士;李厚庵(光地)以军功超擢学士,至是入京陛见,奉特旨入内阁。四公皆兼侍郎,叶则加尚书云。
近李谏臣(应チ)、王藻儒()、李倚江(冉)、顾懿朴(藻)同时为内阁学士,亦四人。李去,陆义山()代之。王擢户侍,徐胜力(嘉炎)代之。陆乞休,韩慕庐()代之,亦四人。◎李选侍
明光宗朝选侍李氏,鼎革后尚存,至康熙甲寅岁五月十八日始卒。◎明熹宗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会议
《翰林记》:“正统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如合会儒臣,则本院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国子监皆与。”国朝制,凡大事及章奏会议,内则亲王、贝勒、大臣,外则九卿、詹事、科道,而内阁、翰林院不与。詹事府凡事皆得与,坊局不与。
◎不避庙讳
唐避太宗御讳,率改“世”曰“代”。予读皮袭美《文薮》,多不讳“世”字。鹿门《隐书》一条云:“三王之世,民知生而不知化。五帝之世,民知化而不知德。”又与元征君书云:“惧来世圣人责乎,无意于民。”又皆“世民”二字连用。
◎大名居士
《金史·卫绍王本纪》,载尚宫左夫人郑氏骂胡沙虎事,赞云:“于金掌奏目女官大名居士王氏所纪,得资明夫人援玺事,附著于篇。”则金时宫掖盖有记载女官矣。
◎读讲谕洗
康熙中,更定品级考,后又定朝班坐次,侍读、侍讲班在谕德、洗马之上,然凡郊庙祭祀,谕、洗皆与陪从,而读、讲则否。及推升祭酒,则庶子与读、讲皆得开列,而谕、洗则否。又左右掌坊庶子,正五品;侍读、侍讲学士,从五品,而庶子必升讲学。皆品级考之宜加审详者。
◎张真人
隆庆中,江西守臣言:“张氏职名赐印,不载典制,宜永裁革。”诏革去真人之号,以为上清观提点。万历初复之,相沿至今无厘正者,使与衍圣公公然并列,何哉?
◎有子
万历初,训导侯贵上言:“《论语》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子张不及有若,进子张而坐有子于庑,非是。”予尝谓十哲未允,当进有子而黜宰我、冉有,贵之言诚不易之论。及予为祭酒,已具疏欲言之,同人谓恐涉纷更而止,至今以为憾。
◎宁陵城
侍讲汤先生(斌)言:“初宁陵城小而卑,吕新吾先生以刑侍家居,谋大之。县人难于改作,或生怨谤。公曰:‘三十年后当知吾意。’至流贼之乱,适三十年矣,境内百姓携家入保者以数万计。县人德之,为立祠。”
◎明太宗称祖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太上皇崩,洪迈请庙号世祖。尤袤言:“光武以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称祖无嫌。太上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非光武比。”乃定号高宗。明嘉靖十七年,加上太宗庙号曰成祖,岂未闻袤之言耶?◎翰詹官朝班《翰林记》载:“翰林院朝房在午门外右第六区,殿阁大学士、本院学士以下皆在焉。詹事府在右第十八区,詹事、少詹事以下皆在焉。”今制,内阁大学士、本院学士、詹事、少詹事皆拜于殿上,不与部院同班。
◎起居注
康熙十年复设起居注馆,在午门内之西,与实录馆相对。其官则自掌院学士、詹事以下,史官以上,皆得充之。初止八人,后增至十六人。今桐城张公(英)以礼书兼掌院事,亦为起居注官,吏侍常书公兼掌院事亦然。
◎序秩
《翰林记》:“凡修书考试等事书职名,学士序于春坊、大学士、庶子之上;读、讲学士序于谕德之上;侍读、侍讲序于府丞、中允之上;修撰序于赞善、司直之上。”今春坊、大学士、府丞、司直罢不设,大抵学士在詹事之上(学士兼礼部侍郎为三品。詹事本三品而兼侍读学士)。少詹事在读讲学士、祭酒之上;庶子在侍读、侍讲之上;读、讲在谕德、洗马之上(升迁则同较俸次)。中允、赞善、司业次之,史官又次之,庶吉士又次之。
◎批旨
《翰林记》:“宣宗时,始令内阁杨士奇等及尚书兼詹事夏原吉、蹇义,凡中外章奏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今谓之票旨,尚沿其制;而批红则内阁学士之职。
◎国初明史总裁国初顺治二年,曾奉旨纂修《明史》,大学士刚林、祁充格、范文程、冯铨、洪承畴、李建泰为总裁;学士詹图赖、衮伊图、宁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侍读学士高尔俨,侍读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郎廷佐等九员为纂修官。
◎荐举优异
康熙戊午荐举文学,洪洞进士范高阝鼎以病辞,巡抚疏参,温旨令遵前谕来京,以副求贤至意。比诸人至京,又谕户部月给银米。其不与五十人之选,择高年者授以官。部议皆授司经局正字,特旨改内阁中书舍人。初,太原傅山、定兴杜越年皆七八十,以老病请于吏部不与御试,故部议不及,特旨:“傅山、杜越等,文行素著,俱著授内阁中书。”右文之盛,古未有也。
◎四布衣
上尝问内阁及内直诸臣以布衣四人名字,即富平李因笃、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秀水朱彝尊也。后公卿荐举,独宸英不得与。绳孙目疾,是日应制,仅为八韵诗。阁中阅卷已不录,上特令与因笃、彝尊二人同授翰林。是时宸英方在京师,不免向隅,信遇合有定命也。阅卷四人:大学士高阳李公、宝坻杜公、临朐冯公、掌院学士昆山叶公。
◎上赐
上优礼儒臣,癸丑赐宴瀛台,翰林官皆与。戊午,士礻真同陈、叶二学士内直。时四五月间,日颁赐樱桃苹果及樱桃浆、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黄罗缄封,上有六安州红印。四月二十二日赐天花,特颁御笔上谕云:“朕召卿等编纂,适五台山贡到天花,鲜馨罕有,可称佳味,特赐卿等,使知名山风土也。”用乌丝阑书。又赐御书,人二幅,士礻真得“存诚”二字、唐人张继《枫桥诗》,廷敬得“龙飞凤舞”四大字、唐诗一首(曲江垂柳一条条)。方蔼得“存诚”二字、唐人崔国辅诗(遗却珊瑚鞭)。别赐士礻真石刻二幅,一“清慎勤”三大字,一“格物”二字。谕云:“去冬曾以石刻赐经筵诸臣,时尔士衤真未与,故特颁赐。”八月入直,又同陈、叶、张三学士和御制《赐辅国将军俄启诗》,仍命次日携名字印章入内,各书一幅,即发养心殿装潢,随御笔同赐之,皆异数也。
◎考察
《翰林记》载翰林官考察之法,成化间,本院学士会同内阁考察;弘治元年,令翰林官亦从吏部考察。本朝翰林京察在吏部过堂,例凡数变:顺治中,读、讲、谕、洗、中、赞、司业以上,皆后堂相见,具迎送之礼;康熙癸丑,始在前堂,过半堂,呼官及姓不呼名。至己未,则自少詹、读、讲学士直呼名矣,京堂官自佥都御史、大理少卿、左右通政亦皆呼名。体统凌替,非古制也。
◎赐衣
《翰林记》载洪武十四年,赐翰林官罗衣各一袭,永乐中,赐内阁七人二品织金丝衣。康熙中,每冬赐内阁及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貂裘,人一袭。自癸丑后,滇、黔用兵,辍赐。
◎赐居第
《翰林记》:洪武中,赐编修罗复仁居第。宣德中,赐杨溥第于东安门。康熙丁巳,上命左谕德兼修撰张英内直讲书,特赐第西华门内;翰林院侍讲高士奇亦然;后杜编修讷亦赐第厚载门。◎明史开局
康熙十七年,内阁奉上谕,求海内博学宏词之儒,以备顾问著作。时阁部以下,内外荐举者一百八十六人。十八年三月朔,御试体仁阁下(《璇玑玉衡赋》、《省耕二十韵诗》)。中选者彭孙等五十人。有旨俱以翰林用,开局编修《明史》。候补少卿一人邵吴远改侍读;监司汤斌、李来泰、施闰章三人,郎中吴元龙一人改侍讲。进士彭孙、中书舍人袁佑等授编修;贡、举、监生、生员、布衣倪粲等,授检讨。以原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为监修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右春坊庶子兼侍讲张玉书为总裁官,开局内东华门外。
◎五十相
《石林燕语》云:“本朝宰相,自建隆元年至嘉四年,一百四十年,凡五十人。”明崇祯十七年间,命相亦五十人。可以观治乱矣。
◎加侍郎衔
本朝监寺官加侍郎衔者绝少,康熙元年以来,惟钦天监管理历法南怀仁加工部侍郎,殁后赠礼部侍郎;太医院使马之俊殁后亦赠礼部侍郎。
◎陈浩从祀
康熙二十六年,江西巡抚安世鼎疏言:“宋儒陈浩,南康府都昌县人,著《礼记集说》,学者宗之,当与程、朱、蔡沈、胡安国并议从祀。”部覆:“陈浩《礼经集说》,上有师承,源流明白,但性理精深之处,未能遽逮程、朱,即较之蔡沈、胡安国亦觉有间,且生平行实湮没无考,既已专祀于乡,其著书立言之功亦足云报,崇奉两庑,未敢轻议。”◎西园杂记之诬
海盐徐咸著《西园杂记》,述嘉靖初议大礼,极言张、桂之论确不可易,诸元老大臣徒以大功出一书生,不胜其愤。不论事之是非,义之当否,相率群相力排之,非正公正当之论云云。又载慈寿皇太后饰美姬数十人列左右以惑帝,尤为悖诞。所谓不知世有廉耻事者矣。
◎内大臣
本朝官制,满洲勋旧别有内大臣,不为阁部院官及八旗都统等官,有军国重事,在禁中与满洲大学士尚书等杂议,谓之黑白昂邦。按唐制,两枢密使、左右中尉称内大臣,然彼乃中贵,实异而名同耳。
◎夺情
夺情非盛德事,唐、宋名相多蹈之,贤如曲江公亦所不免。明新都杨文忠公屡疏力辞起复,升庵谓国朝宰相不起复自公始。前此三杨、蹇、夏诸名臣,夺情者习为故常,不知何以李文达独受恶名?明末武陵夺情,则有军旅之事,较之无事之时自可末减。湘潭王山长(岱),常著说雪武陵之冤,亦自有理。然漳浦之论,固万古不易也。
◎从祀疏康熙二十年,都察院佥都御史张吉午疏言:“故明翰林院学士方孝孺,当建文靖难之际,平居则阐道黜邪,临难则成仁取义,能以理学为天下倡,其所著《逊志斋集》,自程、朱而后,未多见也。吏部尚书罗钦顺,当正、嘉之际,学者蔑弃渊源,谈空好异,钦顺作《困知记》以正人心,斥杂学似是之非,明心性毫厘之辨。至万历、启、祯间,圣道式微,异端益炽,赖有光禄少卿顾宪成、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倡正学于东林,都察院副都御史冯从吾倡正学于关右,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倡正学于浙东,皆能羽翼圣经,发挥贤传,有功于理学名教。并当急议从祀,以光大典。但此六臣,或阻于忌讳,或扼于权奸,所以故明未及表章,实为胜国之阙。今正在纂修《明史》之时,伏乞覃恩从祀,登之学宫两庑,使天下知正学。”云云。
◎常参
《文昌杂录》载:“宋时百官日赴文德殿,东西向对立,宰相一员押班,再拜退,谓之常朝。”又云:“唐制,京司职事官有朔望参,有五日参,唯职事官五品并供奉官八品以上,及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则每旦参,有常参官、九参官、六参官等。”云云。《春明退朝录》:“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厘务者谓之常参。”本朝顺治中,月凡六朝,世祖皇帝嫌其频数,定以三旬,逢五日常朝。壬戌夏,有旨:“文武官每日五更入朝,列班午门外,候部院启奏官出,始散归署。”既而大理寺司务赵时揖上疏言之,寻有旨:“九卿、詹事、掌印给事中、掌道御史如故,余并停。”赵,杭州人。
◎琉球入学
康熙二十三年册封琉球,翰林院检讨汪楫、中书舍人林麟昌等疏言:“中山王尚贞亲诣馆舍云:‘下国僻处弹丸,常惭鄙陋,执经无地,向学有心。稽明洪武、永乐年间,常遣本国生徒入国子监读书,今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云云。事下礼部。部覆:“史载:唐贞观中兴学校,新罗、百济俱遣子入学。琉球自明初始内附,《会典》载: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又载:“洪武、永乐、宣德、成化间,琉球官生俱入监读书。今该国王尚贞,以本国远被皇仁,倾心向学,恳祈使臣汪楫等转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应准所请,听其遣陪臣子弟入监读书。”云云。
时予为祭酒,咨覆礼部,略云:“查《太学志》载: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国遣其子及陪臣之子日孜等入监,命工部给罗绢为秋衣。冬,琉球中山王遣其舅仁悦慈等至。永乐二年,琉球中山王从子三五良等九人以谢恩至,奏请入监,给赐一如洪武中故事,令工部建王子书房于监前以处之。三年,琉球山南王遣寨官子李杰至。四年,中山王遣寨官子石达鲁等六人至,其后李杰、石达鲁等每在监三年,得乞归省。九年,中山王遣王相之子怀德、寨官子祖鲁古至。十一年,遣寨官子周鲁等三人至。是年有奏归省者,命礼部厚赐,以荣其归。是后乞归省,或令候其使者还国以行。永乐以后至于正德,常三四遣。至嘉靖五年,中山王遣官生蔡廷美等四人至,十一年归国。十七年遣梁炫等四人至,二十三年归国。寻又遣蔡朝用等五人至,今在南雍,处以光哲堂,岁时给衣物如例。向慕文教,琉球于诸国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云。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国王遣耳目官魏应伯等恭进朝贡方物,又遣陪臣子弟梁成楫、郑秉均、阮维新、蔡文溥等四人同贡使赴京,入监读书;于正贡方物外,敬加屏风纸三千张、嫩蕉布五十疋。◎四相
顺治中,阁臣无定员。自康熙元年至今二十年,汉大学士止三人,存内三院之旧也。壬戌岁,宝坻杜公、临朐冯公同致政归,而宛平王公以前兵书大拜。又两月余,钱唐黄公以吏书、汉阳吴公以礼书同日大拜,始有四相。前此癸丑岁,李、杜、冯三公在内阁,而孝感熊公以翰林学士大拜,亦四相。
◎大臣宫衔
自康熙元年以后,阁部大臣无加宫衔者。壬戌十一月,以《太宗文皇帝实录》告成,加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勒公、明公俱太子太傅。少傅保和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高阳李公太子太师。致仕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宝坻杜公太子太师。致仕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临朐冯公太子太傅。故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都统公图公追赠少保,仍兼太子太傅。二十余年所未有也。◎建祠
壬戌冬,广西巡抚郝中丞(浴)上疏,为死节前巡抚广西都御史赠兵部尚书谥文毅马公雄镇、平蛮灭寇将军巡抚广西兵部尚书谥忠烈傅公弘烈请建双忠祠。诏允之。疏略云:“原任抚臣马雄镇,当逆氛狂炽,矢志不二,幽禁三年,骂贼而死。原任抚臣将军傅弘烈,仗义兴师,临危不屈,杀贼之心死而益烈。”云云。二公真不愧俎豆者矣。
◎土鲁番表
康熙二十一年,土鲁番上言:“伏以我皇上,犹昔者斯堪达尔之君,一统金瓯;扎穆西特之君,藻鉴五□;亦若化日普临率土,景星光照万灵;抑犹哈地穆之君,广□恩惠;汝思他穆之君,勇力绝伦。譬之矛锋之锐,龙爪之威,莫敢正向而视,兹者恭候圣安,切照前经遣发进贡乌卢火者,曾上谕‘五年一次进贡。钦此’。所以误此进贡者,原因臣国遭逢荒乱,今幸太平,亟遣亦思喇木火者前往进贡。至于以后应进贡物,合当照密尔焦地音阿克剌覃进贡旧例。但天朝建都极东,臣国地居极西,应否照旧进贡,表请裁夺。”
◎蒙古表
康熙二十一年,蒙古为请旨事:“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诸臣诚惶诚恐谨奏者:向因逆贼吴三桂相率叛乱,军民极其荼毒,幸我皇上不惮身心之劳,孜孜图治,仰见天朝早臻太平,是以祭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世祖皇帝,复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涣颁恩诏,大赦天下,爰加赐赉,率土俱欢。恭上我皇帝尊号为至神大德治平天下圣皇帝,伏祈皇上俯准臣等所奏,臣等不胜欣跃。”奉旨:“朕自御极以来,夙夜孜孜,勤求化理,期于中外安,生民乐业。今逆寇虽已荡平,治化尚未孚洽。前诸王、大臣等请上尊号,已经有旨。这藩王等所请,亦不必行。该部知道。”
◎御书
康熙十九年,以御书手卷赐日讲起居注诸臣。学士叶方蔼《太极图说》,詹事沈荃《心经》,侍读学士张玉书《庄子·说剑篇》。
◎增起居注官
辛酉四月,增起居注日讲官八人。汤荆岘(斌)、秦对岩(松龄)、徐健庵(干学)、曹峨眉(禾)、王瑁湖(顼龄)、朱竹(彝尊)、严藕渔(绳孙)、潘稼堂(耒)。合旧讲官共十六人。
◎誊卷
唐阎际美铺试《蜡日祈天宗赋》,误书“卫赐”作“卫驷”,榜出,登第,往参座主曰:“诸君试曰,天寒急景,写札或不如法,恐文书到西京,须呈宰相,请先辈各买好纸,重来请印,如法写净送纳,抽其退本。”旧时直省小试,解卷送礼部,例须别誊净本,亦是唐人遗意。至乡试朱墨原卷解部,即不得尔。
◎绿头牌国朝六曹章奏,悉沿明制。惟紧急事或涉琐细者,则削木牌而绿其首,以满州字书节略于上,不时入奏取旨,不下内阁票拟,谓之绿头牌子,盖古方策遗意也。
◎官年
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按洪容斋《四笔》,宋时有真年、官年之说,至形于制书。乃知此风由来远矣。独寇莱公不肯减年应举,又《司马朗传》:“伯达志不减年以求成。”则汉、魏间已有之。
◎柳条边哈达城在抚顺东北,有哈达河。其东插柳结绳以界蒙古,长亘千里,南至朝鲜,西至山海关。有私越者置重典,名柳条边。见高宫詹(士奇)《扈从东巡日纪》。
◎朝鲜疏
康熙十五年,朝鲜国王李淳奏:为臣先祖臣穆庄王横被野史诋诬,敢陈冤痛情节,冀许删改,特示昭雪事:
臣五代祖昭敬王,于明朝万历戊申岁薨逝。元妃朴氏无子,继妃金氏生一子甫三岁,庶子光海君珲嗣位。盖以金氏遵先王意,舍己出而为之请于中朝,得准封也。光海既立,听信谗贼,自生猜怨,仇视母后,幽闭别宫,﹃辱备至,而戕兄杀弟,屠灭诸侄,殄绝彝伦,无复人理。内作色荒,嗜欲无节;外营宫室,十年未已。斥逐耆老,昵狎群小,繁刑重敛,下民嗷嗷,神人咸怒,宗社将坠。
时有金{流玉}、李贵等,以昭敬王旧臣,不胜邦国危亡之忧,奋发忠愤,誓靖内难。乃于天启癸亥三月,纠合义旅,大集廷臣,奔告王太妃于别宫,宣教废珲,迎立昭敬王孙绫阳君棕,即臣曾祖父穆庄王也,以太妃命,权署国事。遣使请命于明,明朝始不允许,后乃洞察本国事情,特降封典。此实当时天下耳目共所闻知。穆庄王匡复之烈,虽不敢上拟殷周废立之正,亦可谓无愧汉宣。此所以临莅东国二十有七年,而功光往牒、业垂后裔者也。顷年,陪臣之使还也,偶于沿途买得《皇明十六朝纪》,其中记本国癸亥年事,直以篡逆书之;其他污蔑之言,不啻狼籍。臣先父王渊自得此书,居常腐心,复虑明朝国乘复有诳谬。方拟赴诉天朝,祈加厘正,不幸奄忽,赍志未伸。茕茕微臣,奉此遗戒,何敢一刻忘于中而重哀荐祸?事有未遑,淹延迟回,遂至今日,此固臣之大罪,而亦臣之日夜衔痛者也。兹敢历陈先祖臣穆庄王受诬事略,冀皇上之哀怜垂察焉。其所谓《十六朝纪》,不知撰次者为何许人?而乃遽张讹伪,掇拾怨谗。一则曰亻宗走马试剑,谋勇著闻,常在废君左右用事;二则曰密约继祖母王太妃,以救火为名,令兵入宫;甚至谓绑缚废君,投之烈焰。嘻,此岂人理之所可有者乎!复有登莱巡抚袁可立、侍郎毕自严诸人之疏,至以媾倭等语,大加诋诬。夫以穆庄王之聪明仁孝,素有令闻,留心经术,不学武事;而谓之走马试剑。自际昏乱,弟死谗口,屏处危懔,莫保朝夕;而谓之常在左右。金墉十年,内外隔绝,圜门棘户,穴通饮食;而谓之密约祖妃。其虚罔谬,固已极矣。而当废君之在位也,戮太妃之父,窜太妃之母,夺太妃怀中八岁之儿而杀之。废君之与太妃,非特子道已绝,亦太妃父母之仇也。然而终使昌邑、山阳得以自全于放废之日者,实赖我穆庄王泣涕,上以宽太妃,下以救群臣,以克尽乎保护之道也。居则赡其衣食,病则济以医药,矜恤之谊,始终不替。故光海君癸亥三月见废,至辛巳七月以天年终,葬以壬午,礼官供祭祀,恩礼之厚,无愧古昔。彼投焰等语,又何诬妄之太甚耶?至于媾倭一款,尤万万无理。日本即小邦先世之深仇,而隔海之外种也。虽强弱不敌,姑与之羁縻,而既是我之仇邦,又非我之匹偶。今以童儒之呆亻台隶之贱,若指之为婿于倭,则亦必骇然而愤,怫然而怒。矧以王室之亲,贵介之尊,宁有忍事忘耻,结秦晋于异类之理哉?穆庄王妃,即昭敬王朝宰臣领敦宁府事韩复谦之女。王之在邸,以礼委禽,及至癸亥,进主中壶,与王同受天子诰命冠服。而其氏族之详,亦既具于当时请封之奏。臣不知登抚诸人,何所征据而作此不伦之语,至上诬天子也。
伊时辽阳既阂,登海初开,中朝声息之流布于小邦者,只是江东毛镇一路而已;小邦情实之得达于中朝者,亦只有江东毛镇一路而已。文龙方且占据一岛,积货自卫,饰功行贿,西面而邀勋爵,凭威肆喝,东向而责馈饷,首尾将十年矣。及其骄虐日肆,意欲无厌,或依散低货,而勒取貂参;或多纵黠校,而尽括民产;或诱斩边民,而虚充首级。西圉骚然,若在涂炭。穆庄王既缵序,知民不堪,义责常切。彼不悛改。祗益嫌衅。而小邦之所以受怼于文龙者,有不可以一二计。则文龙之巧作蜚语,肆然构诬于废兴之际者,又岂可量哉!因此而督抚有奏,因此而礼部有疏,始则以无罪见疑而为忧,终则以至冤将伸而为幸。上自先太妃,下至百官民庶。悉举废君淫暴无道、攵伦乱纪之罪,先穆庄王宽仁孝顺、天与人归之状,或直奏于天子,或呈申于当路。文龙亦反前说,更上题本。及其事实悉暴,诬冤大伸,明朝乃于天启乙丑岁遣太监胡良辅等许准封典,仍赐诰命;丙寅,又遣翰林院编修姜曰广等来颁诏敕,兼以锡赉,恩纶氵存迭,昭雪无余,则环东土数千里,亦既脱离覆盆,而获见天日矣。
不料阅历数纪之后,兴亡百变之余,尚有一种传讹,未尽除于私相记载之中者也。夫末俗多陂,流言易讹,斯固叔季之通患,而齐东之人或未悉于秦雍,交南之事多不详于燕代,则草野之所纪述,稗家之所论著,容亦有此孟浪之失矣。至于任当日之记注,执当日之简策,考证有据,闻见亦该,想不至于颠倒纰缪如野史者。而倘或溺于传说,眩于去取,以之而布诸天下,以之而传于后代,其将为先祖九地之冤,小邦百世之痛者,为何如哉?
今臣仄闻天朝方修明朝史书,其于传信纪实之际,必有以正讹厘舛,以成一代之正史。小邦呼吁,此正其时。兹专差陪臣福善君李冉、议政府参赞郑哲等,毕陈卑悃,仰渎天聪,伏乞皇上特命修史诸臣细考明朝行查始末及小邦前后申奏,删除诖误,快许湔雪,以示劝惩,以裁成永世之令典。仍将印本宣赐小邦,则非但小邦今日君臣受恩衔结,糜粉是期,抑臣之先祖、先父亦将感位于冥冥之中矣。臣不胜大愿,谨具奏闻。
◎特赐谥本朝最重易名之典,官至尚书大学士乃得赐谥。近惟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公以讲筵旧劳,又勤王事以死,特赠礼部尚书,谥文敏;掌院学士叶公方蔼以讲筵旧劳,特加礼部尚书,寻迁刑部侍郎,仍带掌院学士,加礼书旧衔,卒亦谥文敏;掌詹学士沈公荃亦以讲筵旧劳,加礼部侍郎,仍掌府事,卒谥文恪。皆异数,非常例也。
◎谥典
古易名之典,太常博士议之,吏部考功奏行之;有未允者,所司驳之,其重如此,明掌于礼部,本朝则内阁典籍司之,每一人拟八谥或六谥以上,内阁阁臣择其三四进呈御览,钦定其一。
◎琉球世缵图琉球国,或云流求,或云留求,自元已前不通中国,明洪武五年中山王察度始遣使入贡,入本朝为属国,职贡不绝。然纪载诸书,不详其世次。予门人汪翰林舟次(揖)使琉球归,作《中山沿革志》进呈御览。云世系沿革,彼国有厉禁,秘不以告。多方购得琉球《世缵图》一卷,今译者以汉文释之。知其国自南宋始称王,元延间国分为三(中山、山南、山北)。明宣德时,复合为一(明初,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亦遣使入贡受封)。自宋及今,代已四易,所谓姓欢斯者无据;谓皆尚姓者,亦非也。《世缵图》载之如左:
大琉球国中山王舜天以来《世缵图》:舜天、舜马顺熙、义本、英祖、大城、英慈、王城(二城、或作成)。西威、察度(始通中国)。武宁、尚思绍、尚巴志、尚忠、尚思达、尚金福、尚泰久、尚德、尚圆、尚宣威、尚真、尚清、尚元、尚永、尚宁、尚丰、尚贤、尚质、尚贞(即今袭封世子)。
◎题名碑
刘公《嘉话录》:“慈恩寺题名,起于进士张莒,题姓名于雁塔下。后书之于版,遂为故事。”宋庞文英《文昌杂录》云:“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赵升《朝野类要》云:“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作题名乡会,起于唐之慈恩寺塔也。”予按进士题名列诸梵刹,于义无取,至明乃立题名碑于国学。题名记,或学士或祭酒撰,其典始重。永乐壬辰已前,在南雍,今京师太学持敬门内诸碑,则自永乐十四年丙申科始,至崇桢十六年癸未科止,螭首龟趺,星罗林立,一代之钜观也。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顺治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阙典也。
◎土地
今吏部、礼部、翰林院衙门土地祠,皆祀韩文公。明南京吏部土地祠,则祀蹇忠定公。
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康熙十九年庚申,乃有学士五人:内阁徐立斋(元文)、李容斋(天馥)、掌院叶讠刃庵(方蔼);而张敦复(英)以讲学内直,特升翰林院学士;李厚庵(光地)以军功超擢学士,至是入京陛见,奉特旨入内阁。四公皆兼侍郎,叶则加尚书云。
近李谏臣(应チ)、王藻儒()、李倚江(冉)、顾懿朴(藻)同时为内阁学士,亦四人。李去,陆义山()代之。王擢户侍,徐胜力(嘉炎)代之。陆乞休,韩慕庐()代之,亦四人。◎李选侍
明光宗朝选侍李氏,鼎革后尚存,至康熙甲寅岁五月十八日始卒。◎明熹宗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会议
《翰林记》:“正统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如合会儒臣,则本院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国子监皆与。”国朝制,凡大事及章奏会议,内则亲王、贝勒、大臣,外则九卿、詹事、科道,而内阁、翰林院不与。詹事府凡事皆得与,坊局不与。
◎不避庙讳
唐避太宗御讳,率改“世”曰“代”。予读皮袭美《文薮》,多不讳“世”字。鹿门《隐书》一条云:“三王之世,民知生而不知化。五帝之世,民知化而不知德。”又与元征君书云:“惧来世圣人责乎,无意于民。”又皆“世民”二字连用。
◎大名居士
《金史·卫绍王本纪》,载尚宫左夫人郑氏骂胡沙虎事,赞云:“于金掌奏目女官大名居士王氏所纪,得资明夫人援玺事,附著于篇。”则金时宫掖盖有记载女官矣。
◎读讲谕洗
康熙中,更定品级考,后又定朝班坐次,侍读、侍讲班在谕德、洗马之上,然凡郊庙祭祀,谕、洗皆与陪从,而读、讲则否。及推升祭酒,则庶子与读、讲皆得开列,而谕、洗则否。又左右掌坊庶子,正五品;侍读、侍讲学士,从五品,而庶子必升讲学。皆品级考之宜加审详者。
◎张真人
隆庆中,江西守臣言:“张氏职名赐印,不载典制,宜永裁革。”诏革去真人之号,以为上清观提点。万历初复之,相沿至今无厘正者,使与衍圣公公然并列,何哉?
◎有子
万历初,训导侯贵上言:“《论语》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子张不及有若,进子张而坐有子于庑,非是。”予尝谓十哲未允,当进有子而黜宰我、冉有,贵之言诚不易之论。及予为祭酒,已具疏欲言之,同人谓恐涉纷更而止,至今以为憾。
◎宁陵城
侍讲汤先生(斌)言:“初宁陵城小而卑,吕新吾先生以刑侍家居,谋大之。县人难于改作,或生怨谤。公曰:‘三十年后当知吾意。’至流贼之乱,适三十年矣,境内百姓携家入保者以数万计。县人德之,为立祠。”
◎明太宗称祖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太上皇崩,洪迈请庙号世祖。尤袤言:“光武以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称祖无嫌。太上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非光武比。”乃定号高宗。明嘉靖十七年,加上太宗庙号曰成祖,岂未闻袤之言耶?◎翰詹官朝班《翰林记》载:“翰林院朝房在午门外右第六区,殿阁大学士、本院学士以下皆在焉。詹事府在右第十八区,詹事、少詹事以下皆在焉。”今制,内阁大学士、本院学士、詹事、少詹事皆拜于殿上,不与部院同班。
◎起居注
康熙十年复设起居注馆,在午门内之西,与实录馆相对。其官则自掌院学士、詹事以下,史官以上,皆得充之。初止八人,后增至十六人。今桐城张公(英)以礼书兼掌院事,亦为起居注官,吏侍常书公兼掌院事亦然。
◎序秩
《翰林记》:“凡修书考试等事书职名,学士序于春坊、大学士、庶子之上;读、讲学士序于谕德之上;侍读、侍讲序于府丞、中允之上;修撰序于赞善、司直之上。”今春坊、大学士、府丞、司直罢不设,大抵学士在詹事之上(学士兼礼部侍郎为三品。詹事本三品而兼侍读学士)。少詹事在读讲学士、祭酒之上;庶子在侍读、侍讲之上;读、讲在谕德、洗马之上(升迁则同较俸次)。中允、赞善、司业次之,史官又次之,庶吉士又次之。
◎批旨
《翰林记》:“宣宗时,始令内阁杨士奇等及尚书兼詹事夏原吉、蹇义,凡中外章奏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今谓之票旨,尚沿其制;而批红则内阁学士之职。
◎国初明史总裁国初顺治二年,曾奉旨纂修《明史》,大学士刚林、祁充格、范文程、冯铨、洪承畴、李建泰为总裁;学士詹图赖、衮伊图、宁完我、蒋赫德、刘清泰、李若琳、胡世安,侍读学士高尔俨,侍读陈具庆、朱之俊为副总裁;郎廷佐等九员为纂修官。
◎荐举优异
康熙戊午荐举文学,洪洞进士范高阝鼎以病辞,巡抚疏参,温旨令遵前谕来京,以副求贤至意。比诸人至京,又谕户部月给银米。其不与五十人之选,择高年者授以官。部议皆授司经局正字,特旨改内阁中书舍人。初,太原傅山、定兴杜越年皆七八十,以老病请于吏部不与御试,故部议不及,特旨:“傅山、杜越等,文行素著,俱著授内阁中书。”右文之盛,古未有也。
◎四布衣
上尝问内阁及内直诸臣以布衣四人名字,即富平李因笃、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秀水朱彝尊也。后公卿荐举,独宸英不得与。绳孙目疾,是日应制,仅为八韵诗。阁中阅卷已不录,上特令与因笃、彝尊二人同授翰林。是时宸英方在京师,不免向隅,信遇合有定命也。阅卷四人:大学士高阳李公、宝坻杜公、临朐冯公、掌院学士昆山叶公。
◎上赐
上优礼儒臣,癸丑赐宴瀛台,翰林官皆与。戊午,士礻真同陈、叶二学士内直。时四五月间,日颁赐樱桃苹果及樱桃浆、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黄罗缄封,上有六安州红印。四月二十二日赐天花,特颁御笔上谕云:“朕召卿等编纂,适五台山贡到天花,鲜馨罕有,可称佳味,特赐卿等,使知名山风土也。”用乌丝阑书。又赐御书,人二幅,士礻真得“存诚”二字、唐人张继《枫桥诗》,廷敬得“龙飞凤舞”四大字、唐诗一首(曲江垂柳一条条)。方蔼得“存诚”二字、唐人崔国辅诗(遗却珊瑚鞭)。别赐士礻真石刻二幅,一“清慎勤”三大字,一“格物”二字。谕云:“去冬曾以石刻赐经筵诸臣,时尔士衤真未与,故特颁赐。”八月入直,又同陈、叶、张三学士和御制《赐辅国将军俄启诗》,仍命次日携名字印章入内,各书一幅,即发养心殿装潢,随御笔同赐之,皆异数也。
◎考察
《翰林记》载翰林官考察之法,成化间,本院学士会同内阁考察;弘治元年,令翰林官亦从吏部考察。本朝翰林京察在吏部过堂,例凡数变:顺治中,读、讲、谕、洗、中、赞、司业以上,皆后堂相见,具迎送之礼;康熙癸丑,始在前堂,过半堂,呼官及姓不呼名。至己未,则自少詹、读、讲学士直呼名矣,京堂官自佥都御史、大理少卿、左右通政亦皆呼名。体统凌替,非古制也。
◎赐衣
《翰林记》载洪武十四年,赐翰林官罗衣各一袭,永乐中,赐内阁七人二品织金丝衣。康熙中,每冬赐内阁及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貂裘,人一袭。自癸丑后,滇、黔用兵,辍赐。
◎赐居第
《翰林记》:洪武中,赐编修罗复仁居第。宣德中,赐杨溥第于东安门。康熙丁巳,上命左谕德兼修撰张英内直讲书,特赐第西华门内;翰林院侍讲高士奇亦然;后杜编修讷亦赐第厚载门。◎明史开局
康熙十七年,内阁奉上谕,求海内博学宏词之儒,以备顾问著作。时阁部以下,内外荐举者一百八十六人。十八年三月朔,御试体仁阁下(《璇玑玉衡赋》、《省耕二十韵诗》)。中选者彭孙等五十人。有旨俱以翰林用,开局编修《明史》。候补少卿一人邵吴远改侍读;监司汤斌、李来泰、施闰章三人,郎中吴元龙一人改侍讲。进士彭孙、中书舍人袁佑等授编修;贡、举、监生、生员、布衣倪粲等,授检讨。以原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为监修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右春坊庶子兼侍讲张玉书为总裁官,开局内东华门外。
◎五十相
《石林燕语》云:“本朝宰相,自建隆元年至嘉四年,一百四十年,凡五十人。”明崇祯十七年间,命相亦五十人。可以观治乱矣。
◎加侍郎衔
本朝监寺官加侍郎衔者绝少,康熙元年以来,惟钦天监管理历法南怀仁加工部侍郎,殁后赠礼部侍郎;太医院使马之俊殁后亦赠礼部侍郎。
◎陈浩从祀
康熙二十六年,江西巡抚安世鼎疏言:“宋儒陈浩,南康府都昌县人,著《礼记集说》,学者宗之,当与程、朱、蔡沈、胡安国并议从祀。”部覆:“陈浩《礼经集说》,上有师承,源流明白,但性理精深之处,未能遽逮程、朱,即较之蔡沈、胡安国亦觉有间,且生平行实湮没无考,既已专祀于乡,其著书立言之功亦足云报,崇奉两庑,未敢轻议。”◎西园杂记之诬
海盐徐咸著《西园杂记》,述嘉靖初议大礼,极言张、桂之论确不可易,诸元老大臣徒以大功出一书生,不胜其愤。不论事之是非,义之当否,相率群相力排之,非正公正当之论云云。又载慈寿皇太后饰美姬数十人列左右以惑帝,尤为悖诞。所谓不知世有廉耻事者矣。
◎内大臣
本朝官制,满洲勋旧别有内大臣,不为阁部院官及八旗都统等官,有军国重事,在禁中与满洲大学士尚书等杂议,谓之黑白昂邦。按唐制,两枢密使、左右中尉称内大臣,然彼乃中贵,实异而名同耳。
◎夺情
夺情非盛德事,唐、宋名相多蹈之,贤如曲江公亦所不免。明新都杨文忠公屡疏力辞起复,升庵谓国朝宰相不起复自公始。前此三杨、蹇、夏诸名臣,夺情者习为故常,不知何以李文达独受恶名?明末武陵夺情,则有军旅之事,较之无事之时自可末减。湘潭王山长(岱),常著说雪武陵之冤,亦自有理。然漳浦之论,固万古不易也。
◎从祀疏康熙二十年,都察院佥都御史张吉午疏言:“故明翰林院学士方孝孺,当建文靖难之际,平居则阐道黜邪,临难则成仁取义,能以理学为天下倡,其所著《逊志斋集》,自程、朱而后,未多见也。吏部尚书罗钦顺,当正、嘉之际,学者蔑弃渊源,谈空好异,钦顺作《困知记》以正人心,斥杂学似是之非,明心性毫厘之辨。至万历、启、祯间,圣道式微,异端益炽,赖有光禄少卿顾宪成、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倡正学于东林,都察院副都御史冯从吾倡正学于关右,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倡正学于浙东,皆能羽翼圣经,发挥贤传,有功于理学名教。并当急议从祀,以光大典。但此六臣,或阻于忌讳,或扼于权奸,所以故明未及表章,实为胜国之阙。今正在纂修《明史》之时,伏乞覃恩从祀,登之学宫两庑,使天下知正学。”云云。
◎常参
《文昌杂录》载:“宋时百官日赴文德殿,东西向对立,宰相一员押班,再拜退,谓之常朝。”又云:“唐制,京司职事官有朔望参,有五日参,唯职事官五品并供奉官八品以上,及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则每旦参,有常参官、九参官、六参官等。”云云。《春明退朝录》:“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厘务者谓之常参。”本朝顺治中,月凡六朝,世祖皇帝嫌其频数,定以三旬,逢五日常朝。壬戌夏,有旨:“文武官每日五更入朝,列班午门外,候部院启奏官出,始散归署。”既而大理寺司务赵时揖上疏言之,寻有旨:“九卿、詹事、掌印给事中、掌道御史如故,余并停。”赵,杭州人。
◎琉球入学
康熙二十三年册封琉球,翰林院检讨汪楫、中书舍人林麟昌等疏言:“中山王尚贞亲诣馆舍云:‘下国僻处弹丸,常惭鄙陋,执经无地,向学有心。稽明洪武、永乐年间,常遣本国生徒入国子监读书,今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云云。事下礼部。部覆:“史载:唐贞观中兴学校,新罗、百济俱遣子入学。琉球自明初始内附,《会典》载: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又载:“洪武、永乐、宣德、成化间,琉球官生俱入监读书。今该国王尚贞,以本国远被皇仁,倾心向学,恳祈使臣汪楫等转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应准所请,听其遣陪臣子弟入监读书。”云云。
时予为祭酒,咨覆礼部,略云:“查《太学志》载: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国遣其子及陪臣之子日孜等入监,命工部给罗绢为秋衣。冬,琉球中山王遣其舅仁悦慈等至。永乐二年,琉球中山王从子三五良等九人以谢恩至,奏请入监,给赐一如洪武中故事,令工部建王子书房于监前以处之。三年,琉球山南王遣寨官子李杰至。四年,中山王遣寨官子石达鲁等六人至,其后李杰、石达鲁等每在监三年,得乞归省。九年,中山王遣王相之子怀德、寨官子祖鲁古至。十一年,遣寨官子周鲁等三人至。是年有奏归省者,命礼部厚赐,以荣其归。是后乞归省,或令候其使者还国以行。永乐以后至于正德,常三四遣。至嘉靖五年,中山王遣官生蔡廷美等四人至,十一年归国。十七年遣梁炫等四人至,二十三年归国。寻又遣蔡朝用等五人至,今在南雍,处以光哲堂,岁时给衣物如例。向慕文教,琉球于诸国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云。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国王遣耳目官魏应伯等恭进朝贡方物,又遣陪臣子弟梁成楫、郑秉均、阮维新、蔡文溥等四人同贡使赴京,入监读书;于正贡方物外,敬加屏风纸三千张、嫩蕉布五十疋。◎四相
顺治中,阁臣无定员。自康熙元年至今二十年,汉大学士止三人,存内三院之旧也。壬戌岁,宝坻杜公、临朐冯公同致政归,而宛平王公以前兵书大拜。又两月余,钱唐黄公以吏书、汉阳吴公以礼书同日大拜,始有四相。前此癸丑岁,李、杜、冯三公在内阁,而孝感熊公以翰林学士大拜,亦四相。
◎大臣宫衔
自康熙元年以后,阁部大臣无加宫衔者。壬戌十一月,以《太宗文皇帝实录》告成,加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勒公、明公俱太子太傅。少傅保和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高阳李公太子太师。致仕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宝坻杜公太子太师。致仕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临朐冯公太子太傅。故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都统公图公追赠少保,仍兼太子太傅。二十余年所未有也。◎建祠
壬戌冬,广西巡抚郝中丞(浴)上疏,为死节前巡抚广西都御史赠兵部尚书谥文毅马公雄镇、平蛮灭寇将军巡抚广西兵部尚书谥忠烈傅公弘烈请建双忠祠。诏允之。疏略云:“原任抚臣马雄镇,当逆氛狂炽,矢志不二,幽禁三年,骂贼而死。原任抚臣将军傅弘烈,仗义兴师,临危不屈,杀贼之心死而益烈。”云云。二公真不愧俎豆者矣。
◎土鲁番表
康熙二十一年,土鲁番上言:“伏以我皇上,犹昔者斯堪达尔之君,一统金瓯;扎穆西特之君,藻鉴五□;亦若化日普临率土,景星光照万灵;抑犹哈地穆之君,广□恩惠;汝思他穆之君,勇力绝伦。譬之矛锋之锐,龙爪之威,莫敢正向而视,兹者恭候圣安,切照前经遣发进贡乌卢火者,曾上谕‘五年一次进贡。钦此’。所以误此进贡者,原因臣国遭逢荒乱,今幸太平,亟遣亦思喇木火者前往进贡。至于以后应进贡物,合当照密尔焦地音阿克剌覃进贡旧例。但天朝建都极东,臣国地居极西,应否照旧进贡,表请裁夺。”
◎蒙古表
康熙二十一年,蒙古为请旨事:“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诸臣诚惶诚恐谨奏者:向因逆贼吴三桂相率叛乱,军民极其荼毒,幸我皇上不惮身心之劳,孜孜图治,仰见天朝早臻太平,是以祭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世祖皇帝,复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涣颁恩诏,大赦天下,爰加赐赉,率土俱欢。恭上我皇帝尊号为至神大德治平天下圣皇帝,伏祈皇上俯准臣等所奏,臣等不胜欣跃。”奉旨:“朕自御极以来,夙夜孜孜,勤求化理,期于中外安,生民乐业。今逆寇虽已荡平,治化尚未孚洽。前诸王、大臣等请上尊号,已经有旨。这藩王等所请,亦不必行。该部知道。”
◎御书
康熙十九年,以御书手卷赐日讲起居注诸臣。学士叶方蔼《太极图说》,詹事沈荃《心经》,侍读学士张玉书《庄子·说剑篇》。
◎增起居注官
辛酉四月,增起居注日讲官八人。汤荆岘(斌)、秦对岩(松龄)、徐健庵(干学)、曹峨眉(禾)、王瑁湖(顼龄)、朱竹(彝尊)、严藕渔(绳孙)、潘稼堂(耒)。合旧讲官共十六人。
◎誊卷
唐阎际美铺试《蜡日祈天宗赋》,误书“卫赐”作“卫驷”,榜出,登第,往参座主曰:“诸君试曰,天寒急景,写札或不如法,恐文书到西京,须呈宰相,请先辈各买好纸,重来请印,如法写净送纳,抽其退本。”旧时直省小试,解卷送礼部,例须别誊净本,亦是唐人遗意。至乡试朱墨原卷解部,即不得尔。
◎绿头牌国朝六曹章奏,悉沿明制。惟紧急事或涉琐细者,则削木牌而绿其首,以满州字书节略于上,不时入奏取旨,不下内阁票拟,谓之绿头牌子,盖古方策遗意也。
◎官年
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按洪容斋《四笔》,宋时有真年、官年之说,至形于制书。乃知此风由来远矣。独寇莱公不肯减年应举,又《司马朗传》:“伯达志不减年以求成。”则汉、魏间已有之。
◎柳条边哈达城在抚顺东北,有哈达河。其东插柳结绳以界蒙古,长亘千里,南至朝鲜,西至山海关。有私越者置重典,名柳条边。见高宫詹(士奇)《扈从东巡日纪》。
◎朝鲜疏
康熙十五年,朝鲜国王李淳奏:为臣先祖臣穆庄王横被野史诋诬,敢陈冤痛情节,冀许删改,特示昭雪事:
臣五代祖昭敬王,于明朝万历戊申岁薨逝。元妃朴氏无子,继妃金氏生一子甫三岁,庶子光海君珲嗣位。盖以金氏遵先王意,舍己出而为之请于中朝,得准封也。光海既立,听信谗贼,自生猜怨,仇视母后,幽闭别宫,﹃辱备至,而戕兄杀弟,屠灭诸侄,殄绝彝伦,无复人理。内作色荒,嗜欲无节;外营宫室,十年未已。斥逐耆老,昵狎群小,繁刑重敛,下民嗷嗷,神人咸怒,宗社将坠。
时有金{流玉}、李贵等,以昭敬王旧臣,不胜邦国危亡之忧,奋发忠愤,誓靖内难。乃于天启癸亥三月,纠合义旅,大集廷臣,奔告王太妃于别宫,宣教废珲,迎立昭敬王孙绫阳君棕,即臣曾祖父穆庄王也,以太妃命,权署国事。遣使请命于明,明朝始不允许,后乃洞察本国事情,特降封典。此实当时天下耳目共所闻知。穆庄王匡复之烈,虽不敢上拟殷周废立之正,亦可谓无愧汉宣。此所以临莅东国二十有七年,而功光往牒、业垂后裔者也。顷年,陪臣之使还也,偶于沿途买得《皇明十六朝纪》,其中记本国癸亥年事,直以篡逆书之;其他污蔑之言,不啻狼籍。臣先父王渊自得此书,居常腐心,复虑明朝国乘复有诳谬。方拟赴诉天朝,祈加厘正,不幸奄忽,赍志未伸。茕茕微臣,奉此遗戒,何敢一刻忘于中而重哀荐祸?事有未遑,淹延迟回,遂至今日,此固臣之大罪,而亦臣之日夜衔痛者也。兹敢历陈先祖臣穆庄王受诬事略,冀皇上之哀怜垂察焉。其所谓《十六朝纪》,不知撰次者为何许人?而乃遽张讹伪,掇拾怨谗。一则曰亻宗走马试剑,谋勇著闻,常在废君左右用事;二则曰密约继祖母王太妃,以救火为名,令兵入宫;甚至谓绑缚废君,投之烈焰。嘻,此岂人理之所可有者乎!复有登莱巡抚袁可立、侍郎毕自严诸人之疏,至以媾倭等语,大加诋诬。夫以穆庄王之聪明仁孝,素有令闻,留心经术,不学武事;而谓之走马试剑。自际昏乱,弟死谗口,屏处危懔,莫保朝夕;而谓之常在左右。金墉十年,内外隔绝,圜门棘户,穴通饮食;而谓之密约祖妃。其虚罔谬,固已极矣。而当废君之在位也,戮太妃之父,窜太妃之母,夺太妃怀中八岁之儿而杀之。废君之与太妃,非特子道已绝,亦太妃父母之仇也。然而终使昌邑、山阳得以自全于放废之日者,实赖我穆庄王泣涕,上以宽太妃,下以救群臣,以克尽乎保护之道也。居则赡其衣食,病则济以医药,矜恤之谊,始终不替。故光海君癸亥三月见废,至辛巳七月以天年终,葬以壬午,礼官供祭祀,恩礼之厚,无愧古昔。彼投焰等语,又何诬妄之太甚耶?至于媾倭一款,尤万万无理。日本即小邦先世之深仇,而隔海之外种也。虽强弱不敌,姑与之羁縻,而既是我之仇邦,又非我之匹偶。今以童儒之呆亻台隶之贱,若指之为婿于倭,则亦必骇然而愤,怫然而怒。矧以王室之亲,贵介之尊,宁有忍事忘耻,结秦晋于异类之理哉?穆庄王妃,即昭敬王朝宰臣领敦宁府事韩复谦之女。王之在邸,以礼委禽,及至癸亥,进主中壶,与王同受天子诰命冠服。而其氏族之详,亦既具于当时请封之奏。臣不知登抚诸人,何所征据而作此不伦之语,至上诬天子也。
伊时辽阳既阂,登海初开,中朝声息之流布于小邦者,只是江东毛镇一路而已;小邦情实之得达于中朝者,亦只有江东毛镇一路而已。文龙方且占据一岛,积货自卫,饰功行贿,西面而邀勋爵,凭威肆喝,东向而责馈饷,首尾将十年矣。及其骄虐日肆,意欲无厌,或依散低货,而勒取貂参;或多纵黠校,而尽括民产;或诱斩边民,而虚充首级。西圉骚然,若在涂炭。穆庄王既缵序,知民不堪,义责常切。彼不悛改。祗益嫌衅。而小邦之所以受怼于文龙者,有不可以一二计。则文龙之巧作蜚语,肆然构诬于废兴之际者,又岂可量哉!因此而督抚有奏,因此而礼部有疏,始则以无罪见疑而为忧,终则以至冤将伸而为幸。上自先太妃,下至百官民庶。悉举废君淫暴无道、攵伦乱纪之罪,先穆庄王宽仁孝顺、天与人归之状,或直奏于天子,或呈申于当路。文龙亦反前说,更上题本。及其事实悉暴,诬冤大伸,明朝乃于天启乙丑岁遣太监胡良辅等许准封典,仍赐诰命;丙寅,又遣翰林院编修姜曰广等来颁诏敕,兼以锡赉,恩纶氵存迭,昭雪无余,则环东土数千里,亦既脱离覆盆,而获见天日矣。
不料阅历数纪之后,兴亡百变之余,尚有一种传讹,未尽除于私相记载之中者也。夫末俗多陂,流言易讹,斯固叔季之通患,而齐东之人或未悉于秦雍,交南之事多不详于燕代,则草野之所纪述,稗家之所论著,容亦有此孟浪之失矣。至于任当日之记注,执当日之简策,考证有据,闻见亦该,想不至于颠倒纰缪如野史者。而倘或溺于传说,眩于去取,以之而布诸天下,以之而传于后代,其将为先祖九地之冤,小邦百世之痛者,为何如哉?
今臣仄闻天朝方修明朝史书,其于传信纪实之际,必有以正讹厘舛,以成一代之正史。小邦呼吁,此正其时。兹专差陪臣福善君李冉、议政府参赞郑哲等,毕陈卑悃,仰渎天聪,伏乞皇上特命修史诸臣细考明朝行查始末及小邦前后申奏,删除诖误,快许湔雪,以示劝惩,以裁成永世之令典。仍将印本宣赐小邦,则非但小邦今日君臣受恩衔结,糜粉是期,抑臣之先祖、先父亦将感位于冥冥之中矣。臣不胜大愿,谨具奏闻。
◎特赐谥本朝最重易名之典,官至尚书大学士乃得赐谥。近惟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公以讲筵旧劳,又勤王事以死,特赠礼部尚书,谥文敏;掌院学士叶公方蔼以讲筵旧劳,特加礼部尚书,寻迁刑部侍郎,仍带掌院学士,加礼书旧衔,卒亦谥文敏;掌詹学士沈公荃亦以讲筵旧劳,加礼部侍郎,仍掌府事,卒谥文恪。皆异数,非常例也。
◎谥典
古易名之典,太常博士议之,吏部考功奏行之;有未允者,所司驳之,其重如此,明掌于礼部,本朝则内阁典籍司之,每一人拟八谥或六谥以上,内阁阁臣择其三四进呈御览,钦定其一。
◎琉球世缵图琉球国,或云流求,或云留求,自元已前不通中国,明洪武五年中山王察度始遣使入贡,入本朝为属国,职贡不绝。然纪载诸书,不详其世次。予门人汪翰林舟次(揖)使琉球归,作《中山沿革志》进呈御览。云世系沿革,彼国有厉禁,秘不以告。多方购得琉球《世缵图》一卷,今译者以汉文释之。知其国自南宋始称王,元延间国分为三(中山、山南、山北)。明宣德时,复合为一(明初,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亦遣使入贡受封)。自宋及今,代已四易,所谓姓欢斯者无据;谓皆尚姓者,亦非也。《世缵图》载之如左:
大琉球国中山王舜天以来《世缵图》:舜天、舜马顺熙、义本、英祖、大城、英慈、王城(二城、或作成)。西威、察度(始通中国)。武宁、尚思绍、尚巴志、尚忠、尚思达、尚金福、尚泰久、尚德、尚圆、尚宣威、尚真、尚清、尚元、尚永、尚宁、尚丰、尚贤、尚质、尚贞(即今袭封世子)。
◎题名碑
刘公《嘉话录》:“慈恩寺题名,起于进士张莒,题姓名于雁塔下。后书之于版,遂为故事。”宋庞文英《文昌杂录》云:“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赵升《朝野类要》云:“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作题名乡会,起于唐之慈恩寺塔也。”予按进士题名列诸梵刹,于义无取,至明乃立题名碑于国学。题名记,或学士或祭酒撰,其典始重。永乐壬辰已前,在南雍,今京师太学持敬门内诸碑,则自永乐十四年丙申科始,至崇桢十六年癸未科止,螭首龟趺,星罗林立,一代之钜观也。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顺治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阙典也。
◎土地
今吏部、礼部、翰林院衙门土地祠,皆祀韩文公。明南京吏部土地祠,则祀蹇忠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