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蛇歌
- 拼音:lóng shé gē
- 注音:ㄌㄨㄥˊ ㄕㄜˊ ㄍㄜ
- 繁体:龙蛇歌
基本意思
龙蛇歌 《龙蛇歌》是一首有关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绥,春秋时晋国贵族,曾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国后,重耳立为晋文公,在封赏随从臣属时,忘了封赏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隐居于绵上(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被烧死。文公为旌表介之推的功劳,将环绵上山一带封为“介田”,绵山也因之又称“介山”。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等。《龙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获封赏之后、隐于绵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记》则定为介之推的从者。先秦至汉代载有《龙蛇歌》的著作颇多,歌词内容大体相近,而在字句上则有或多或少的出入。从内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传约有两个系统:《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以及《说苑·复恩》为一个系统,歌中都说到五蛇从龙,这是从先秦开始流传下来的;《新序·节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为另一系统,只是泛说蛇龙相从,这是流行于两汉的新歌。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统中见于《吕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古歌名。网络解释
龙蛇歌
《龙蛇歌》是一首有关介之推的哀歌。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介子绥,春秋时晋国贵族,曾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国后,重耳立为晋文公,在封赏随从臣属时,忘了封赏介之推。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隐居于绵上(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被烧死。文公为旌表介之推的功劳,将环绵上山一带封为“介田”,绵山也因之又称“介山”。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等。《龙蛇歌》即作于介之推未获封赏之后、隐于绵上山中之前。其作者,一般作介之推,《史记》则定为介之推的从者。先秦至汉代载有《龙蛇歌》的著作颇多,歌词内容大体相近,而在字句上则有或多或少的出入。从内容上加以考察,此歌的流传约有两个系统:《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以及《说苑·复恩》为一个系统,歌中都说到五蛇从龙,这是从先秦开始流传下来的;《新序·节士》、《淮南子注》以及《琴操》为另一系统,只是泛说蛇龙相从,这是流行于两汉的新歌。这里所引的原作,是前一系统中见于《吕氏春秋·介立》中的一篇。相关词语
- xiě zì lóu寫字樓
- wǔ qín xì五禽戲
- yī wā shēng一哇聲
- huáng hūn tāng黃昏湯
- jì chéng rén繼承人
- ài hún xiàn璦琿縣
- ā guì guì阿癐癐
- bǎi jiā yǔ百家語
- dīng dāng dīng叮噹叮
- zhǐ hú tou紙糊頭
- yún shuǐ zhāi雲水齋
- ài rénr (變)ài rér愛人兒
- fēi niǎo tú飛鳥圖
- wú yán qià無顔帢
- méi kǔnr (變)méi kuěr沒捆兒
- zá yuànr (變)zá yuàr雜院兒
- fèng huáng qín鳳凰琴
- tǎo gēng fàn討羹飯
- qiāo jué jūn鍬钁軍
- bú shì chù不是處
- bái luó bo白蘿蔔
- lǎo jī tóu老雞頭
- qīng yì bào清議報
- bù dòng chǎn不動產
- xiāo yáo zǐ逍遙子
- wǔ kù yǒng五褲詠
- xī liáng lè西涼樂
- lǎo yǎo chóng老咬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