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
- 拼音:dū chá yuàn
- 注音:ㄉㄨ ㄔㄚˊ ㄩㄢˋ
- 繁体:
基本意思
都察院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 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都察院 dūucháyuàn
[the central conerol organization in Ming,Qing dynasties] 明清时的中央监察机构
网络解释
都察院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
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词语
- xiě zì lóu寫字樓
- wǔ qín xì五禽戲
- yī wā shēng一哇聲
- huáng hūn tāng黃昏湯
- jì chéng rén繼承人
- ài hún xiàn璦琿縣
- ā guì guì阿癐癐
- bǎi jiā yǔ百家語
- dīng dāng dīng叮噹叮
- zhǐ hú tou紙糊頭
- yún shuǐ zhāi雲水齋
- ài rénr (變)ài rér愛人兒
- fēi niǎo tú飛鳥圖
- wú yán qià無顔帢
- méi kǔnr (變)méi kuěr沒捆兒
- zá yuànr (變)zá yuàr雜院兒
- fèng huáng qín鳳凰琴
- tǎo gēng fàn討羹飯
- qiāo jué jūn鍬钁軍
- bú shì chù不是處
- bái luó bo白蘿蔔
- lǎo jī tóu老雞頭
- qīng yì bào清議報
- bù dòng chǎn不動產
- xiāo yáo zǐ逍遙子
- wǔ kù yǒng五褲詠
- xī liáng lè西涼樂
- lǎo yǎo chóng老咬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