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
- 拼音:nà làn tuó
- 注音:ㄣㄚˋ ㄌㄢˋ ㄊㄨㄛˊ
- 繁体:那烂陀
基本意思
那烂陀 那烂陀[Nālandā] 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地方。据传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 5世纪兴建的古那烂陀大学是中国唐朝玄奘曾经学习的地方。极盛期曾有来自全亚洲1万多名僧人学习并积累研究成果,12世纪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据说,当时约900万册的藏书被持续焚烧了六个月。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1.亦作"那烂陁"。 2.梵语N?land?的音译。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的佛寺名。唐玄奘﹑义净等入天竺求佛经,皆曾停居此寺。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学者辈出,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辞典解释
那烂陀nà làn tuóㄋㄚˋ ㄌㄢˋ ㄊㄨㄛˊ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的佛寺。在今印度比哈尔省巴腊贡(Baragaon)。相传是帝日王为北印度曷罗社盘社(Rājavamsa)比丘所建,后经历代国王扩建,成为古印度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更是七、八世纪印度佛教最高学府。护法、月护、戒贤、月称等著名论师都曾在此讲学,中国高僧如玄奘、义净等也留学于此。毁于十二世纪。
网络解释
那烂陀
那烂陀[Nālandā] 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地方。据传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5世纪兴建的古那烂陀大学是中国唐朝玄奘曾经学习的地方。极盛期曾有来自全亚洲1万多名僧人学习并积累研究成果,12世纪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据说,当时约900万册的藏书被持续焚烧了六个月。
相关词语
- xiě zì lóu寫字樓
- wǔ qín xì五禽戲
- yī wā shēng一哇聲
- huáng hūn tāng黃昏湯
- jì chéng rén繼承人
- ài hún xiàn璦琿縣
- ā guì guì阿癐癐
- bǎi jiā yǔ百家語
- dīng dāng dīng叮噹叮
- zhǐ hú tou紙糊頭
- yún shuǐ zhāi雲水齋
- ài rénr (變)ài rér愛人兒
- fēi niǎo tú飛鳥圖
- wú yán qià無顔帢
- méi kǔnr (變)méi kuěr沒捆兒
- zá yuànr (變)zá yuàr雜院兒
- fèng huáng qín鳳凰琴
- tǎo gēng fàn討羹飯
- qiāo jué jūn鍬钁軍
- bú shì chù不是處
- bái luó bo白蘿蔔
- lǎo jī tóu老雞頭
- qīng yì bào清議報
- bù dòng chǎn不動產
- xiāo yáo zǐ逍遙子
- wǔ kù yǒng五褲詠
- xī liáng lè西涼樂
- lǎo yǎo chóng老咬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