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 shā

袈裟

  • 拼音:jiā shā
  • 注音:ㄐㄧㄚ ㄕㄚ
  • 繁体:

基本意思

袈裟 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迦罗沙曳。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袈裟 jiāshā

[cassock] 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辞典解释

袈裟jiā shā ㄐㄧㄚ ㄕㄚ

出家人的法衣。梵语kaṣāya的音译。意指不是正色。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须染色,不可著正色衣服。因用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的界画。

近义词

法衣,僧衣也称为「福田衣」、「莲华衣」、「水田衣」、「无垢衣」。

英语 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德语 Soutane (S)​

法语 kesa

网络解释

袈裟

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迦罗沙曳。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