牓子
- 拼音:bǎng zǐ
- 注音:ㄅㄤˇ ㄗˇ
- 繁体:
基本意思
牓子 唐大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牓子,亦称录子。宋称剳子。用于奏事或通谒,各官署间往来亦用剳子。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1.札子﹐奏折。 2.指便条。 3.告示。辞典解释
牓子bǎng ziㄅㄤˇ ˙ㄗ折帖之类,古代用以陈述事情,或谒人时,写姓名、头衔在上面,托守门者通报,以求引见。
《新唐书.卷一六七.王播传》:「帝尝以疑事令使者口质,起见牓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号曰写宣。」
告示。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岁余,至浔阳郡,见竹户上有纸牓子,云『召佣者』。」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这汉上岳十年,打尽天下使棒的,一连三年无对,今年又是没对,那利物有一千贯钱,都属他,对面壁上贴的是没对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