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shī

太師

  • 拼音:tài shī
  • 注音:ㄊㄞˋ ㄕ
  • 繁体:太师

基本意思

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太师 tàishī

[Grand Tutor]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辞典解释

太师tài shīㄊㄞˋ ㄕ

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
《三国演义.第八回》:「本欲留将军止宿,恐太师见疑。」

古代乐官之长。掌管乐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英语 imperial tutor

德语 Taishi; einer der drei höchsten Staatsräte; Staatsrat (S)​

法语 tuteur impérial

网络解释

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