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 拼音:huí niáng jiā
- 注音:ㄏㄨㄟˊ ㄋㄧㄤˊ ㄐㄧㄚ
- 繁体:回孃家
基本意思
回娘家 (传统习俗)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因为女儿在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回娘家 huí niángjia
[visit to her parents home] 原指已婚女子回到自己父母的家,现也常用以比喻回到原来学习、工作过的单位
何老指着这一件件珍宝,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我是回娘家献宝呵!…把传家宝献给国家,让它们得到理想的归宿。”
辞典解释
回娘家huí niáng jiāㄏㄨㄟˊ ㄋㄧㄤˊ ㄐㄧㄚ出嫁的女子回到父母亲的家。
如:「依本地习俗,大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英语 (of a wife) to return to her parental home, (fig.) to return to one's old place, job, school etc
网络解释
回娘家 (传统习俗)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因为女儿在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相关词语
- xiě zì lóu寫字樓
- wǔ qín xì五禽戲
- yī wā shēng一哇聲
- huáng hūn tāng黃昏湯
- jì chéng rén繼承人
- ài hún xiàn璦琿縣
- ā guì guì阿癐癐
- bǎi jiā yǔ百家語
- dīng dāng dīng叮噹叮
- zhǐ hú tou紙糊頭
- yún shuǐ zhāi雲水齋
- ài rénr (變)ài rér愛人兒
- fēi niǎo tú飛鳥圖
- wú yán qià無顔帢
- méi kǔnr (變)méi kuěr沒捆兒
- zá yuànr (變)zá yuàr雜院兒
- fèng huáng qín鳳凰琴
- tǎo gēng fàn討羹飯
- qiāo jué jūn鍬钁軍
- bú shì chù不是處
- bái luó bo白蘿蔔
- lǎo jī tóu老雞頭
- qīng yì bào清議報
- bù dòng chǎn不動產
- xiāo yáo zǐ逍遙子
- wǔ kù yǒng五褲詠
- xī liáng lè西涼樂
- lǎo yǎo chóng老咬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