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
- 拼音:bā dài wáng
- 注音:ㄅㄚ ㄉㄞˋ ㄨㄤˊ
- 繁体:
基本意思
八大王 (明末农民起义军)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这一队伍初属王嘉胤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崇祯六年(1633年)冬,义军大部分渡过黄河南下,张献忠所部是以高迎祥为盟主的十三家之一。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献忠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八大王 (汉语词汇)八大王,为古汉语常用词汇,现多见于文学或是影视作品中,日常较少使用。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1.宋太宗第八子周王赵元俨﹐性刚毅﹐有威望﹐时人称"八大王"。 2.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自称。网络解释
八大王 (明末农民起义军)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这一队伍初属王嘉胤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崇祯六年(1633年)冬,义军大部分渡过黄河南下,张献忠所部是以高迎祥为盟主的十三家之一。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献忠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八大王 (汉语词汇)
八大王,为古汉语常用词汇,现多见于文学或是影视作品中,日常较少使用。相关词语
- xiě zì lóu寫字樓
- wǔ qín xì五禽戲
- yī wā shēng一哇聲
- huáng hūn tāng黃昏湯
- jì chéng rén繼承人
- ài hún xiàn璦琿縣
- ā guì guì阿癐癐
- bǎi jiā yǔ百家語
- dīng dāng dīng叮噹叮
- zhǐ hú tou紙糊頭
- yún shuǐ zhāi雲水齋
- ài rénr (變)ài rér愛人兒
- fēi niǎo tú飛鳥圖
- wú yán qià無顔帢
- méi kǔnr (變)méi kuěr沒捆兒
- zá yuànr (變)zá yuàr雜院兒
- fèng huáng qín鳳凰琴
- tǎo gēng fàn討羹飯
- qiāo jué jūn鍬钁軍
- bú shì chù不是處
- bái luó bo白蘿蔔
- lǎo jī tóu老雞頭
- qīng yì bào清議報
- bù dòng chǎn不動產
- xiāo yáo zǐ逍遙子
- wǔ kù yǒng五褲詠
- xī liáng lè西涼樂
- lǎo yǎo chóng老咬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