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ng zhào zhōng

丁肇中

  • 拼音:dīng zhào zhōng
  • 注音:ㄉㄧㄥ ㄓㄠˋ ㄓㄨㄥ
  • 繁体:

基本意思

丁肇中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词语解释

辞典解释

丁肇中dīng zhào zhōngㄉㄧㄥ ㄓㄠˋ ㄓㄨㄥ

人名。(西元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美国出生,回台湾接受中学教育,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西元一九六二年取得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一九七六年和独立做出同一发现的美国物理学家芮契特(Richter,Burton)​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语 Samuel C. C. Ting (1936-)​, American physicist, 1976 Nobel Prize laureate in physics

德语 Samuel Chao Chung Ting (Eig, Pers, 1936 - )​

法语 Samuel Ting

网络解释

丁肇中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